我的夏威夷| 東西方文化:一條蜈蚣撕開的裂口

亞太日報

text

文│ 亞太日報專欄作者 杜白羽

夏威夷,位于太平洋的中心,當東方遇到西方,多元文化交融碰撞,Aloha文化的愛,Ohana一家人的親,“人人都是少數”的混血與和而不同。陽光沙灘、彩虹天堂。

夏威夷海灘

夏威夷彩虹瀑布

曆史達人還會補充幾個關鍵詞:孫中山與檀香山、珍珠港、美國總統奧巴馬。

孫中山在檀香山創立興中會,在李昌寓所宣誓

珍珠港

美國總統奧巴馬

Hawaii的中文譯名爲什麽是“夏”、“威”、“夷”三個字,在首府火奴魯魯生活了半年後,終于有了恰如其分的解釋——四季如“夏”,軍事要地之“威”的東“夷”。

想當年中國最早一批移民漂洋過海來到這裏,大略也見識了“蠻夷之地多蔽障”的熱帶叢林吧。

中美曆史最悠久的新聞界交流項目“帕文獎學金”,已經有了35年曆史。每年從新華社、中國日報等中國媒體選出4至6名英文記者,到夏威夷訪學交流。

2015年8月,我來了。

在夏威夷大學和美國國會下屬的東西方中心訪學一年,每天聞書香,看彩虹,聽課做講座,仿佛天堂裏生活。度假勝地也是野生動物的樂園,校園和宿舍樓裏,飛蛾巨如蝙蝠,蟑螂長翅會飛。一晚睡前,愕然發現壁虎上床,綠色小軀體把我的床舒適地當家,小拇指大小的baby壁虎,是爲了替我消滅蚊子嗎?從此有了睡前反複檢查床鋪的強迫症。

做夢也想不到的是,我竟然被蜈蚣襲擊了!中毒後三訪美國急診,卻三度複發加重,最終不得不飛回國內治療。

12月,晚飯後我在夏威夷大學校園散步。圖書館林蔭道上,猝不及防,我的腳背感到一陣刺痛,擡腳一看,一坨黑乎乎的蟲子正趴在腳面上。“啊!”我疼得叫出聲來,用力甩腿、跺腳,腳面瞬間麻痹刺痛。

一瘸一拐走向宿舍樓的五分鍾,毒液擴散,從小腿麻痹到大腿。東西方中心宿舍前台的值班阿姨看我受傷,關心地問我是否需要救護車。“叫救護車還是出租車?不過救護車會很貴”(多貴?後來才知道至少一千美金)。她寫下附近兩家醫院在紙條上遞給我,囑咐我拿好護照、醫療卡和錢包。

乘出租車來到最近一家醫院(很久以後才知道,這家醫院正是奧巴馬出生的醫院),護士把我領進病房坐下,給我一個冰袋。等了十幾分鍾,一位瘦瘦的光頭男醫生走近來,看了一眼我的腳傷,悠悠地說:“給你吃片止疼藥,12個小時後會不痛,24小時以後消紅消腫。”我問他:“有多大把握定是蜈蚣?你經常接蜈蚣咬傷的急診嗎?”醫生依然悠悠地說:“99%的可能性是蜈蚣;我一個月12個班次,平均每個月能見一例”。

被蜈蚣咬傷的腳

原來在夏威夷被蜈蚣咬傷並不算太罕見。

“至于會不會感染,要再觀察了。感染比例很低,千分之一吧,”醫生說完就消失了。等了十幾分鍾,又進來一護士,一手藥片,一手紙筆,吃藥前讓我簽字。“吃完之後四小時,如果還疼,就去藥店買藥繼續吃。”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傷口未做任何清理,看病三分鍾,等待半小時。

我問,看病多少錢?接診護士回答說:“我們也不知道。以後會給你寄賬單。明天記得電話告訴我們你的醫保賬號。”

打車回學校路上去longs drugs藥店買藥。然而美國醫藥嚴格分家,最近的藥店和醫院相距車程8分鍾,打車費15美金。而我在藥店千等萬等拿到的處方藥,只有5粒止疼片。

回家後,我在微信發了狀態,腳傷引來各地的朋友關心留言。朋友圈“會診”意見大致分爲兩派。中醫偏方派說:“可以每天用肥皂水浸泡下腳,中和一下酸中毒”;“一般蜈蚣咬人不會太厲害,小說裏都是騙人的。不用太擔心,毒素不過敏就沒事”。

同事好友查出偏方私信我說:用堿性肥皂水、碘酒酒精消毒,用拔火罐、吸奶器吸出毒液,有蛇藥的話,溫開水化開抹在傷口上,或用泡開的冷茶葉(堿性)敷上……

西醫吐槽派說:“上次在澳洲,上吐下瀉膽汁都快吐出來了到醫院急診,也要等到第二天早上才排到,等到時已經好了”、“又差又貴,絕對病不起啊”、“回社會主義祖國吧”、“美帝人民果然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傷口不做處理,簡單粗暴處理爲吃止疼片,不交代運 動禁忌和吃藥飲食,比起中醫治療講究的酸堿中和、排毒、臥床休養,美國醫生可謂庸醫誤診。我的腳傷不幸兩度複發加重,不得不又去了兩次急診。

但腳丫不但沒好,反而一步步加重,紅腫瘙癢腫似豬蹄。

後來,萬般無奈下只得坐上輪椅,一瘸一拐,“打飛的”回國治療。從北京轉機到家,住院輸水五天,局部敷中藥,紅腫漸消,一周後走路依然發麻。醫生說色素沈澱、皮膚消淤更新需一兩個月,完全恢複仍需數月。

病床上,我寫下了《親曆:我在美國被蜈蚣咬傷之後》發表後,被瞭望、新華國際、人民網、觀察者網等媒體以《美國看病血淚史》爲題廣泛轉載,引發了網民對中美醫療體系差距和異同的激烈探討。網民評論說,“外國的月亮不都圓”、“一條蜈蚣引發的深度好文”。

在夏威夷,經曆了許多個“第一次”,第一次高空跳傘,第一次衝浪和潛水,第一次看到銀河,還有第一次被蜈蚣咬傷。

這些經曆,成爲我人生中的一部分,更豐富了對跨文化交流的理解。以國際新聞記者的眼光來觀察夏威夷的人文社會,放空心境,回歸自然,寫下訪學中遇到的人和事,發掘嶄新的自己。

(連載之一,作者授權亞太日報獨家連載,每周二、五奉上更多精彩內容)

作者簡介:

杜白羽,新華社記者。2012年-2014年常駐平壤,其報道爲讀者帶來了不一樣的真實朝鮮,著有紀實散文《我的平壤故事》、隨筆攝影集《朝鮮印象》。

2015年-2016年由新華社公派前往美國國會下屬智庫東西方中心、夏威夷大學訪學交流。

亞太日報獨家推出《我的夏威夷》專欄連載,跟隨白羽的文字感知太平洋“藍色天堂”的多元文化和中美社會文化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