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大生態移民扶貧開發區打造“東方波爾多”

text

新華社銀川6月25日電(記者何晨陽)“15年前我在老家時,一畝地產出的玉米,有時還沒有播下去的種子多,溫飽問題是當時的頭等大事。”中圈塘村的村民楊武說,如今種了8年葡萄的他考慮該買哪種品牌的小汽車。

中圈塘村位於中國西北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紅寺堡區。楊武所說的“老家”是當時位於寧夏同心縣的新莊集鄉,那裏位於寧夏中部乾旱帶,年蒸發量為降水量的10餘倍,自然條件惡劣,農民普遍靠天吃飯,加之農民過度墾荒造成生態環境千瘡百孔。

為拔出窮根,帶民致富,中國政府自1999年開始,將此前一直作為軍隊綜合性軍事訓練靶場的紅寺堡地區改建為用於安置貧困人口的移民安置區。

20餘萬與楊武同樣處於素有“貧瘠甲天下”之稱的貧困地區寧夏西海固彭陽縣、西吉縣等地的回漢農民,從無水可用的山區舉家陸續搬遷到這裡。紅寺堡由此成為中國最大的生態移民扶貧開發區。

一開始,搬遷來的居民依然延續種植玉米的習慣,可一畝玉米要耗水400立方米,而對從黃河4級提水的紅寺堡來說,水比油貴。在農業現代化進程加速推進的當下,如下讓靠天吃飯的貧困地區居民邁向精耕自作、獲取更大收入,讓他們真正搬得出、能致富,一直是中國政府努力求解的問題。

在經過對土壤、水分等條件的深入研究後,位於北緯38度世界釀酒葡萄種植的黃金地帶的紅寺堡決定發展釀酒葡萄,而且,這樣一畝地能比種玉米節約140立方米水,這對擁有50萬畝水澆地的當地來說不是一筆小賬。

“葡萄酒的品質七分來自原料,三分來自工藝,從對紅寺堡產區的理化數據分析,我們認為,這裡不僅適合釀酒葡萄生長,更是能長出好葡萄、釀出好葡萄酒的地方。”中國食品工業協會葡萄酒專家委員會專家朱華說。

為種出好葡萄,紅寺堡還以年薪5萬元請來技師為村民免費指導,並免費為村民提供優質秧苗,但一開始,村民並不“領情”。

“當初讓種葡萄我心裏沒底非常抵觸,主要是怕錢打水漂。”中圈塘村村民張軍說,剛移來時蓋房置辦傢具手裏根本沒閒錢,搭葡萄架的水泥和鐵絲可要投入不少。

“考慮到實際困難,政府給每畝地補貼1000多元架護費用,再加上免費技術指導,村民逐漸由被動種葡萄轉為自發種,現在每畝葡萄年收入都在7000多元左右,只要種葡萄的現在都‘發’了。”中圈塘村村支書楊國文說,全村804戶人,僅購置價值10萬元以上小汽車的就超過100戶。

釀酒葡萄品質好面積大,也吸引了眾多加工企業雲集,2011年,經中國國家質監總局批准,紅寺堡產區被擴入賀蘭山東麓葡萄酒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並被世界OIV組織(國際葡萄與葡萄酒組織)評為寧夏優質釀酒葡萄明星產區的精品區。

經過多年發展,開發初期一片荒漠的紅寺堡區如今已累計種植葡萄10萬畝,初步建成萬畝葡萄基地5個,千畝葡萄基地9個,采收鮮食葡萄4500噸,釀酒葡萄2.38萬噸,引進葡萄酒加工企業11家,葡萄年加工能力近4萬噸。(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