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訊】德國外長施泰因邁爾3日結束對伊朗的訪問。這是德國外長3個月內第二次訪伊。此前,伊朗總統魯哈尼1月下旬對意大利和法國進行了西方國家取消對伊經濟制裁後的首次訪問。
1月25日,在意大利羅馬,伊朗總統哈桑·魯哈尼(左一)與意大利總理倫齊(左二)出席經濟協定簽署儀式。
伊朗近期活躍的外交舉動對國際政治、經濟關係以及地區局勢產生了諸多影響,它所扮演的新角色引起了很多關注的目光。
歐美拉開距離
伊朗和歐盟一些國家的高層交往意味著雙方在雙邊關繫上邁出更大步伐,雙方政治互信增強。施泰因邁爾3日在同魯哈尼會見時強調,德國已決心與伊朗發展政治、經濟和文化等各層面的關係。
與伊朗和歐盟國家關係趨暖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美國對伊政策依然僵化。歐盟和美國拉開了距離。
美國總統奧巴馬1月16日簽署行政命令,決定根據伊核問題全面協議要求解除對伊朗相關經濟制裁,但美國眾議院2月2日通過了限制奧巴馬解除伊朗制裁的法案。美國財政部仍將“支持伊朗彈道導彈計劃”的11家企業和包括伊朗公民在內的數名個人納入制裁黑名單。
中國社科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大國關係室主任鐘飛騰認為,對伊朗制裁解除後,歐洲成為贏家。在改善與伊朗關係的速度上歐盟超過美國,不僅有助於歐洲緩解難民問題壓力,增加經濟收益,還可以增加其在中東的存在感和話語權。
中國與全球化智庫研究院研究員儲殷認為,在對伊朗態度上,美國與歐洲不同步的原因在於:一方面,美國和伊朗的相互仇視根深蒂固,另一方面,以世界霸主自詡的美國仍對作為新興勢力的伊朗心存疑慮,這意味著與美國相比,歐洲可以用更加和緩、公正的心態與伊朗打交道。
改寫國際經濟關係
英國《金融時報》網站近日的一篇文章指出,伊朗人口約8000萬,國內生產總值估計為4060億美元,這使其成為自蘇聯解體以來重返國際市場的最大經濟體。
經濟體量是伊朗撬動與外界關係的有力杠桿,也是外界看重伊朗的重要因素。
在同施泰因邁爾會晤時,魯哈尼表示,伊朗已經與多個國家簽署戰略合作協議,伊德兩國也應發展更長期的友好關係,構思經濟合作的藍圖,工業、礦產、能源、鐵路和旅遊業將是兩國著力合作的領域。
伊朗與外部新的經貿關係十分“亮眼”。魯哈尼1月下旬訪歐時,伊朗與意大利簽訂了總額高達180億美元的多項合同;伊朗航空公司與空中客車公司達成協定,伊航將購買118架空客飛機,價值高達250億美元;法國第一大汽車製造商標致—雪鐵龍集團計劃投資4.3億美元,與伊朗主要汽車製造商建設合資工廠;法國油氣巨頭道達爾石油公司也與伊方簽署購買伊朗石油協議。
伊朗核問題全面協議1月16日正式執行。歐盟和美國隨後宣佈解除對伊朗相關制裁。西方解除對伊朗的經濟制裁意味著伊朗千億美元資產被解凍。被孤立多年的伊朗將大力發展經濟。有報道說,隨著制裁被取消,伊朗希望每年吸引高達500億美元的外國投資。同時,伊朗作為石油生產大國在世界能源市場中有重要作用。
德國媒體認為,在此背景下很多國家在積極行動,希望成為首批從伊朗開放中獲益的國家。歐盟萎靡的經濟局面需要伊朗市場提振。
影響地區格局
中東地區聚集了國際政治中許多長期難以解決的矛盾。巴以問題、敘利亞危機等使該地區局勢十分複雜,極端組織“伊斯蘭國”、難民問題等給世界帶來重大創傷。
伊朗是中東地區大國,在地區格局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德國外長施泰因邁爾此次訪伊,和伊朗方面重點討論了敘利亞問題。儲殷認為,歐洲國家和伊朗討論地區問題是希望伊朗在中東亂局中發揮作用,減輕歐洲目前在難民、反恐、地區動蕩等問題上的壓力。
但也有分析人士指出,伊朗與外界關係的改善可謂是一柄雙刃劍,伊朗的崛起將會引起沙特等遜尼派國家的警覺,甚至激化什葉派和遜尼派的矛盾。中東地區長期處於戰亂、權力真空以及地區格局碎片化的局面,伊朗在地區格局中的新角色將有待觀察。(記者劉莉莉、邵進、何夢舒、付航、穆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