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清明:孝教追先祖 禎祥蔭子孫

亚太日报

text

清明節前一天開車不小心闖進金邊著名的烏丫西市場,被路兩旁排列長長的烤乳豬售販攤震住:什麼來路啊,怎麼一下子全賣起了烤乳豬?平日不見人總吃啊!

次日晚上守門阿姨掃墓回來,謎底揭開——阿姨從家裡帶回豐盛食物,蘑菇魚粥、棕糖米糕、青檸檬,還有一大碗烤乳豬肉!原來,烤乳豬是專為清明節而備的祭祖食品。

阿姨用有限的漢語告訴我,拜祭亡故的父母,用了整整兩隻烤豬,家裡人太多了!

守門阿姨終年過著各種各樣的節日,除柬埔寨自己的新年和亡靈節外,必過的節日還有中國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主要活動是買香燭、回家拜佛寺祭父母、和兄弟姐妹甥侄團聚。

我心裡略感委屈的是:她是柬埔寨人,僅僅會說一點兒不連貫的漢語,但是能有滋有味地過著每一個中國節日,而我這個純粹的中國人只能在這樣的時日裡,家山北望,或通過微信等表達一下毫無儀式感的節日態度。

按照這位守門阿姨說法,她的家族也是華人,能夠證明這一點的當然不是她黝黑的皮膚和極富高棉特徵的五官,而是她一家子逢中國節日必過。

在柬埔寨,清明節這一天吃到烤豬肉的大有人在。耀輝在微信朋友圈裡發了拜祭先祖照片,圓塚正面環狀墓碑前供奉著祭品——酒、鮮果和一大只烤豬。墓碑兩邊刻著:“孝教追先祖“禎祥蔭子孫。看得出祭祖之日就是家庭的聚會日,“阿公的子孫太多,烤乳豬不夠吃,得烤只大豬。拜後就在墓前聚餐,烤豬+麵包,家族大聚餐!耀輝回復我,“柬埔寨華人就這樣過清明!

耀輝是有明確身份認同感的柬埔寨華人,在華人報館從業的同時,也為柬華理事總會服務。1990年柬埔寨戰亂尚未結束,柬埔寨華人在早先五大華人會館的基礎上成立了柬華理事總會,在柬埔寨全國各省皆設有基層組織。春節舞獅、清明祭掃、濟困助學,乃至鉤連與祖籍國的各類交流活動,都離不開總會和各地柬華理事會的主導或襄助。柬華理事總會會址設在王宮北面,隔著兩條街;再過一路口就是潮州會館,與名為“端華華文學校合在一處。會館正門面對繁華街道,隔以紅色柵欄。每逢春節前在會館練習舞獅時,大門前會聚攏來好多柬埔寨民眾觀看。來到會館前,望著華文額匾和簷角走獸,恍如時光倒流,生讓人要回到黃飛鴻電影裡去。

有一次與一位柬埔寨政要“閒話,談到柬埔寨人中有多少人有華族血統話題,政要說,這個不好說,很多人不會說華語,但家裡過著華人的節日,春節不用說,清明都去祭祖先,就是華人的習俗。反正多一個節日也挺好。

所謂多一個節日是指多一個祭祖節。高棉人祭亡人的傳統節日是亡靈節,在西曆10月中旬。

可見柬埔寨是一個文化吸納性很強的社會,或者反過來說,中華文明在柬埔寨本土是融入性很強的文明。

前日李承鵬在新浪微博上發一測試貼:問哪裡是你最想移居的地方?回復中僅有一例提到柬埔寨。其實柬埔寨上溯七八百年都是華人的追夢園。

周達觀1296年到柬埔寨,那時高棉人的文明中心還在暹粒吳哥城。據溫州人周達觀記述,彼時他的一位老鄉已在柬生活了35年。《真臘風土記》中“流寓一章說,“唐人之為水手者,利其國中不著衣裳,且米糧易求,婦女易得,屋室易辦,器用易足,買賣易為,往往皆逃逸於彼。按今天的話說,就是衣食住用不愁,還能成家立業發財。

周達觀不是被大風吹到柬埔寨的流民行商,而是受元朝政府派遣的觀察員。當時柬埔寨已是“唐人的聚居之地。

上世紀三十年代,閩粵兩地人士紛紛“過唐山,到柬埔寨討生活。現在的柬華理事會理事多是那一代人的後裔,為第二代或第三代柬生華人。香港導演王家衛之所以在《花樣年華》《2046》那樣的電影裡把人物履歷與金邊扯上關係,也許只因為華人與柬埔寨本來就存在現成的關係。

柬埔寨各地都有華人的墓園,或稱“義地。圓圓的丘塚前墓碑十分醒目。除了有後人祭掃的私人墓地,一些會館建有公墓,埋葬沒有家人祭拜的“先僑,每逢清明,會館或柬華理事會的“老大都會親自前往行公祭禮儀。柬華理事總會會長楊啟秋先生,人們私底下呼“楊老大。既身為“老大,總有老大必做的事情,擔當柬地華人社會的領導者、仲裁者和資助者。我曾問過耀輝:“為什麼柬埔寨華人生活境遇要好一些?答道:“因為華人社會有互相扶助的傳統吧。

查閱了“百度“,知道金邊烏丫西市場的烤豬還可以追到更遠:清明烤豬祭祖是中國廣東習俗,拜祭之後全家分而食之,是追思先祖,也是享受先人的福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