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經緯:促進中國新型城鎮化的發展

亞太日報

text

【亞太日報訊】2016年1月23日,中國城鎮化促進會理事會年會暨首屆中國新型城鎮化論壇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召開。本次活動由中國城鎮化促進會和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國經濟導報社主辦,論壇的主題為“新常態、新動力”。

據了解,該論壇的舉辦旨在積極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及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和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精神,按照習近平總書記2015年4月30日關於城鄉一體化建設的重要指示,大力推進我國城鄉一體化和新型城鎮化建設。

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城鎮化促進會會長蔣正華,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城鎮化促進會名譽會長陳元,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中國城鎮化促進會常務副會長鄭新立,以及著名經濟學家厲以甯、農業部原副部長尹成傑等主要領導和專家出席會議。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全國工商聯副主席、香港中國商會主席、中國城鎮化促進會常務副會長陳經緯應邀出席會議並作大會發言,發表題目為《登高望遠 腳踏實地 促進中國新型城鎮化的發展》的演講。全文如下: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開啟了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鎮化進程,三十多年來整體經濟保持中高速的增長,經濟總量已經躍居全球第二,其中,城鎮化高速發展的作用功不可沒。如今,新一輪城鎮化進一步啟動,這無疑是“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近兩年來,習近平主席多次提及“登高望遠”、“腳踏實地”兩個極具特色的中國傳統語彙,也對促進中國新型城鎮化的發展賦予了極為深刻的現實意義。

在國家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發展理念大背景下,中國新型城鎮化的發展也需要彰顯大眼界、大胸襟、大氣魄、大追求,本著經濟全球化時代的世界眼光和全球思維,折射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和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價值觀的追求,腳踏實地推進中國新城鎮化的建設。為此,從這幾年我對新型城鎮化發展的調研並針對當前部分省市較為成功的做法和存在的問題談幾點認識和建議。

一、以“登高望遠”的精神和全球化思維認真抓好新型城鎮化發展的總體規劃

在推進城鎮化發展規劃方面存在的問題十分突出:規劃缺乏統籌性和連續性,“一屆領導一個規劃”,變化太快太多,造成資源浪費,更談不上持之以恆地實施;有的地方為了拉動GDP,盲目搞“造城運動”;有的規劃嚴重缺乏產業支撐,經濟實力很弱;有的規劃缺乏對失地農民長遠利益的保護;有的規劃對基礎設施佈局重複,一會兒建、一會兒拆,勞民傷財;有的規劃根本不考慮土地的節約、集約,亂占亂用土地,等等。

因此,推進新型城鎮化發展必須首先抓好規劃。在全球化思維的規劃理念上必須把城鎮規劃和城鄉統籌結合起來。進一步加大城鄉統籌力度,協調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要根據各地的不同情況,因地制宜,進一步優化城鎮發展佈局,完善新城鎮規劃體系,要對新城鎮進行科學分類和定位,同時在規劃實踐上要認真總結一些城市的好的規劃思路和做法。

二、以“腳踏實地”的作風積極抓好新型城鎮化發展的產業佈局,實現現代化的產城融合

城鎮化發展中產業佈局不合理的問題較為普遍:有的根本不考慮產業的長遠發展,只是盲目追求眼前的房地產開發,造成進鎮的人難以就業;有的地方人口的集聚和產業的佈局嚴重不協調。應當十分明確,現代化產業佈局是推進城鎮化發展的前提和基礎,沒有產業支撐的城鎮是“沙漠上的大廈”,不可能持續健康發展。

因此,要實行現代“產城融合”的城鎮化發展方針,需逐步實現“三個一體化”:一是新型城鎮化建設要與相對集中的工業園區形成“產城融合”的共同體;二是新城鎮規劃的產業園區與各中心城區產業轉移及其重大專案建設產業佈局一體化;三是各類新城鎮要與本地資源和綜合開發利用一體化。

為此,各地要根據不同的區位優勢,因地制宜,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宜農則農,實行錯位發展,為新型城鎮化奠定堅實的經濟發展基礎。

三、新型城鎮化發展必須維護農民的合法權益,讓廣大農民得到實惠

在推進城鎮化發展中對損害農民合法權益的問題必須引起足夠重視:有的以犧牲農民利益為代價,造成農民缺乏或者失去社會保障;有的尚未形成農民收入增長的長效機制;部分失地農民難以在城鎮找到就業崗位,造成生活困難;甚至部分農民淪為城鎮化進程中的弱勢群體,等等。

為此,推進城鎮化建設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防止出現“農村建城,農民離城”現象。堅決維護廣大農民的合法權益,真正搞“以人為本的城鎮化”,使廣大農民能夠享有城鎮化發展的成果。

四、新型城鎮化建設必須秉承求真務實的作風,進一步完善城鄉統籌的基礎設施和城鄉均等公共服務

城鎮化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公共服務方面存在的問題主要是:有的地方基礎設施建設缺少規劃和落地;有的地方基礎設施和人口增長及產業發展不相配套;有的地方教育、醫療、文化等設施嚴重不足和落後;有的地方在城鎮化建設中把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築和風貌毀之一旦,等等。

為改變這種狀況,一要進一步完善農村的“路、橋、水、電、氣”等基礎設施。對新城鎮的重要基礎設施,要列為省、市級工程,加大省、市級財政的投入力度;對區際、城際、鎮際的路橋建設,重點要打通“斷頭路”、“斷頭橋”、“斷頭浜”,形成郊區新城鎮水清、河潔、路暢的路網和水系;二要按照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原則,加大對新城鎮教育、醫療、文化、體育等公共設施建設,重點解決“疑難雜症看病難”的問題。要引導和鼓勵中心城區教育、醫療、文化等各種優質資源向新城鎮配置;三要保護好各地具有特色的自然風貌和文化特色。要防止大拆大建、千村一面,保留農村居住形態和生活方式的多樣性,使新型城鎮和新農村風貌交相輝映。

五、新型城鎮化發展也應有“登高望遠”的國際視野,借鑒國外城鎮化發展的經驗和教訓,使我國在推進城鎮化建設的過程中少走彎路

有些國家在城鎮化發展進程中也曾出現過:大城市繁榮背後的“貧民窟”問題;不同程度上存在貧富兩極分化;失業率居高不下等問題。

為此,我們一方面要具有國際視野,借鑒國外城鎮化發展的成功經驗,同時要防止或重複別人走過的“彎路”:一在規劃理念上要有國際思維,同時結合我國實際,敢於創新,提高新型城鎮化的品質和水準。在城鎮化建設中,切實防止出現“貧民窟”現象,使新城鎮的居民和農民都能達到安居樂業,共同富裕;二在資金籌措上需要政府積極支援,同時充分利用社會資本。城鎮化建設需要大量資金的支撐,各地實踐證明,僅靠各級政府投入是遠遠不夠的,有些較發達的省市尚缺少大量資金,更何況不發達地區城鎮化建設資金更成問題。

因此,應當在政府積極支持發揮主導作用的同時,充分利用社會資金以及國際資金,來推動城鎮化發展。一些省市這方面的實踐證明是可行的。重要的是,各級政府要相應制定有關扶持政策,使資金籌措更加規範、有效地在推進新型城鎮化過程中充分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