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財經觀察| 中國經濟迎“開門紅”:“觸底反彈”還是“曇花一現”?

亞太日報

text

【亞太日報訊】中國經濟在雞年開了一個好頭。除了房地產相關數據,一月份的製造業景氣度、物價、進出口和信貸等數據均已出爐,而且幾乎都超市場預期,讓市場感受到了春天的氣息。

首先是製造業的持續擴張。1月份,製造業PMI為51.3%,雖然環比下降,但是仍然連續4個月保持在51.0%以上,是2012年以來同期高點。

其次從融資數據來看,社會融資總量是反映總需求的最好指標,1月份的新增社融創下歷史新高,而1月的社融餘額增速保持在12.8%,與去年末基本持平,也預示著當前的總需求基本保持平穩。企業加槓桿正取代居民加槓桿成為需求穩定的主力。

最大的驚喜莫過於中國的進出口,進口和出口增速雙雙轉正。1月中國進出口總值同比增長19.6%,增幅創多年來新高。其中,出口同比增長15.9%,進口同比增長25.2%。同期,中國對美國、歐盟、日本出口同比增幅均高達兩位數。

而剛剛出爐的信貸數據來看,企業部門信貸需求旺盛,在新增貸款中佔比提升到76.8%,比上月末提高了29.16個百分點,經濟開始展現出脫虛就實的跡象。

1月份的物價水平繼續走高。CPI大幅回升至2.5%,其中的主要貢獻是1月份的CPI非食品價格回升至2.5%,創下近6年新高,表明經濟運行回暖,PPI則同比上漲6.9%,體現了去庫存後的效果。

雖然開年數據亮眼,但是並不能因此認為中國經濟開始觸底反彈,在新一年去槓桿、去產能的大勢下,經濟下行壓力不可小覷。

2016年居民、政府加槓桿換來經濟短期穩定,但資產泡沫膨脹、通脹反彈、金融槓桿飆升。央行春節前密集變相加息,去槓桿和抑泡沫的態度明確,這就意味著2017年社會總融資大概率比16年下降,因而雖然1月份的社融創出新高,但是多放的錢肯定在後面會收回去,因此雖然短期社融超增經濟穩定,但是越往前看,社融和經濟下行的風險就越大。

儘管供給約束帶來的庫存去化有利於經濟短期企穩,但這種企穩未必是可持續的。在缺乏有效需求動能的情況下,生產資料價格一旦出現下降,企業利潤將隨之下滑,經濟又會重回下行軌道。而真正能使經濟復甦持續下去的仍是終端需求的改善。

但是從需求側來看,受到房地產價格高企的掣肘,房地產投資承壓明顯。以汽車為代表的消費需求在政策紅利打折之後將出現萎縮,實際上一月份乘用車銷售已經開始環比大幅下滑。外需由於特朗普對華貿易政策的未知而存在較大不確定性,財政發力空間也有限。

所以總體來看,2017年終端需求整體上仍不穩固,經濟內生增長動力有待夯實,中國經濟持續復甦的充要條件尚未完全達到,真正的春天還比較遙遠。

作者張鍾凱,系新華社對外部經濟室記者,專注於國內宏觀、產經和代表性企業的中英文動態及深度報導。

(來源:亞太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