瀾湄合作:中國搞活區域經濟新舉措

新華社

text

(新華社記者劉明洋 侯文坤 白靖利)山腰——百年滇越鐵路上的一個邊境火車站。車站站長車楠從未想過,這個已有百餘年曆史的車站還能再現當年最繁忙時的景象。

山腰站位於中越邊境的雲南省河口瑤族自治縣,這裡是中越鐵路聯運的交接點,歷來也是中國和東南亞國家進行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前幾年,山腰站開行的國際貨運班列數量跌入低谷,甚至一度數月停滯。雲南昆明到河口的準軌鐵路2014年底開通後,這裡煥發了新的活力。”車楠說,去年經山腰站開往越南的中越鐵路國際聯運列車實現運量36.64萬噸,呈現“井噴式”增長,較2014年增長逾百倍之多。

今年以來,國際聯運勢頭依舊喜人,截至3月20日,運量就達到8.97萬噸,貨物包括鐵礦、氧化鋅粉、硫磺和化肥等中越兩國各自的優勢產品。

山腰站的再度繁盛與中國2014年倡議的瀾滄江-湄公河合作密切相關。今年3月23日在中國海南三亞,瀾滄江-湄公河合作首次領導人會議成功舉行,會後發表了旨在打造瀾湄國家命運共同體的“三亞宣言”。

瀾滄江-湄公河發源於中國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自北向南流經中國青海、西藏、雲南3省區和老撾、緬甸、泰國、柬埔寨、越南5國,中國境內段稱瀾滄江,中國境外段稱湄公河,全長近5000公里。“同飲一江水”是瀾湄沿岸國家命運緊密相連的生動描述。

目前,中國同湄公河五國都建立了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係。2015年,中國同五國貿易總額達1939億美元,雙邊人員往來超過1500萬人次。中國是柬埔寨、緬甸、泰國和越南的第一大貿易夥伴,是柬埔寨、老撾和緬甸的第一大投資國。

分析人士指出,瀾湄六國地緣相近、人文相親,且資源、產業、市場的互補性強,創建瀾湄合作機制將為該地區發展和民生改善注入新活力,也是南南合作的新實踐。

一年多來,瀾湄合作機制已從倡議變成了現實,確定了政治安全、經濟可持續發展、社會人文三大支柱,以及互聯互通、產能、跨境經濟、水資源、農業和減貧五個優先合作方向,研究提出近百個早期收穫項目,“三亞宣言”還提出了26項具體措施。

在中國公共外交協會副會長馬振崗看來,瀾湄合作最大的特點就是“項目帶動”,非常務實,符合六國實際需要,能給民眾帶來看得見、摸得著的好處。

2013年,連接中國、老撾、泰國的昆明至曼谷公路全線貫通;2015年,中老鐵路奠基,中泰鐵路啟動……目前,雲南共開通國際道路客貨運輸線路25條,輻射老撾13個省市、越南6省市和緬甸境內140多公里;每週往返雲南與南亞、東南亞國家的航班達130多個,以雲南為起點的航線覆蓋南亞、東南亞20多個城市。

此外,中國投資建設的越南龍江工業園、老撾賽色塔綜合開發區、泰中羅勇工業園、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經濟特區等已成為瀾湄跨境經濟合作的示範項目。不久前,為幫助緩解下游國家的旱情,中國通過境內景洪水電站對瀾滄江-湄公河下游實施應急補水。

中方在瀾滄江-湄公河合作首次領導人會議上提出,願設立100億元人民幣優惠貸款和100億美元信貸額度,用於支持瀾湄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和產能合作項目;還會推動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絲路基金等平臺,積極支持瀾湄地區基礎設施等領域合作開發;並將設立瀾湄合作專項基金,今後5年提供3億美元支持六國提出的中小型合作項目。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研究員陳鳳英錶示,湄公河國家多處於工業化初期,基礎設施建設需求旺盛。而中國的基建經驗、先進技術和資金優勢將使它們獲益,雙方的合作也有利於中國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和富餘產能“走出去”。

23日瀾湄國家領導人在三亞參觀瀾湄合作展時,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介紹了最先進的雜交水稻品種,使得湄公河國家領導人對中國水稻品種表現出了濃厚興趣。

雲南省社科院緬甸研究所副所長雷著寧認為,農業是中南半島各國的主要產業,農業發展與扶貧開發密切相關,雙方在農業育種、農機農技推廣、農產品貿易等方面合作空間廣闊。

瀾湄合作的大幕才剛剛開啟,作為對中國-東盟合作框架的有益補充,它將與該地區既有次區域合作機制相輔相成,不斷做大合作共贏的蛋糕。

泰國法政大學比裏·帕儂榮國際學院教授楊保筠說,瀾湄機制如果落實得力,湄公河國家物流和經濟合作暢通帶來的實惠,也會輻射東南亞其他國家,對進一步加強中國-東盟關係發揮積極作用。

在鐵路運輸崗位上工作多年的車楠說:“邊境貿易日漸升溫,一批國際物流園區、商貿中心紛紛在此落地。“三亞宣言”的發佈,讓我更加期待‘瀾湄合作’推動中老泰鐵路、中緬鐵路貫通後,沿線國家互通往來的繁忙。”(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