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奧運奪金為啥難?專家建議開腦洞

新華社

text

【亞太日報訊】(記者張雅詩)裏約奧運賽事如火如荼,香港市民一如以往對香港代表隊表現充滿期待,可是結果未如理想。20年前,香港奪得首面奧運金牌,此後在4年一度的世界體壇盛事中只添過一銀一銅。香港在出產競技體育人才方面似乎不太給力。

有體育屆人士指,這跟整體社會對體育事業的看法,以及運動員資助機制有關;建議培育精英運動員,從提升孩子興趣入手,幫助他們設定目標,繼而攀上奧運階梯。

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上,帆船手李麗珊為香港摘下首面、也是至今唯一一面奧運金牌。其後,香港代表取得2004年雅典奧運乒乓球男雙銀牌,以及在2012年倫敦奧運自行車項目取得銅牌。

香港帆船手李麗珊在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上為香港摘下至今唯一的奧運金牌

香港教育大學健康與運動科學系主任周鴻奇表示,自從取得首面奧運金牌後,香港投放在體育方面的資源不斷增加。例如香港體育學院在利用科研支援運動員的表現方面,已經做到世界級水準;香港奧委會更有專門部門幫助運動員計劃退役後的工作路向。然而,香港並未因此而成就更多的奧運優勝者。

“香港學生參與體育運動大都以興趣消閒為主,以體育為未來發展目標的並不多。”周鴻奇說,香港家長普遍覺得搞體育長遠不能賴以為生,較少年輕人投身為全職運動員行列。

他指,孩子運動時間是否足夠,也在乎家長有否安排子女課餘時進行體育運動,因為不同於其他學科,體育科不需要回家做作業。根據特區政府教育局要求,小學每週要有大約70至90分鐘的體育課時數,中學為90至110分鐘,與鄰近地區相若。

弓步、揮劍、進攻……今年17歲、就讀英華女學校的黎樂心從小學5年級開始練習擊劍,每一下動作有板有眼。“學校老師很鼓勵我玩擊劍,媽媽就希望我多做運動。”黎樂心原本還有學跆拳道,但因為準備明年考大學而暫時放下。

即將升讀初三的湯頌然也已學習花劍多年,他同時是一名羽毛球健將。縱然被教練稱讚具體育潛質,但他表示不會考慮全職發展體育,因為“香港運動員出路比較窄”。

“我希望長大後成為香港足球代表!”今年9歲的梁文愷熱愛運動,每星期有3至4天練習他喜愛的足球和擊劍。暑假期間,他跟爸爸來到位於港島堅尼地城的一座公共體育館參觀“活力奧運觀賞站”展覽。梁爸爸對記者說,兒子自從參與了體育活動,連帶學習能力和專注力也提升,至於他將來怎麼發展,是否當運動員,由他自己決定,而目前最基本是要把書讀好。

香港資深擊劍教練何子明表示,打造精英運動員應從培養孩子對體育的興趣開始。“很多孩子最初只是覺得這項運動好玩,當他們玩得開心,感興趣,自然會努力爭取好成績。”他說,香港孩子的優勢在於靈活變通,若加上有系統的訓練,很多都可以有很好的成績,在奧運得獎並非難事,只是很多家長和學生都傾向為學術成績而犧牲體育。

周鴻奇認為,培育競技體育人才和培養孩子對體育項目的興趣,兩者同樣重要。香港奧委會安排精英運動員擔任推廣大使,不時到學校做推廣,讓學生以這些運動員為學習對象和目標,刺激學生接觸體育活動的動機。

事實上,近年香港運動員在國際賽事上屢獲佳績,“亞洲第一”“世界冠軍”等榮譽均出現在香港體壇冊上。但對大多數運動員來說,奧運獎牌才最耀眼。周鴻奇認為,香港運動員可以先集中應對亞運,積累實力,再衝擊奧運獎牌。

2016年7月8日,中國擊劍隊在香港體育學院進行訓練,備戰里約奧運會。 新華社記者盧炳輝攝

讓香港運動員水準提升,何子明表示,到國外參加比賽和接受訓練是其中一項重要元素,可是費用高昂,並非每個運動員都能負擔得起。雖然擊劍是香港的精英體育項目之一,獲得的政府支持相對較多,但要得到出國受訓的資助也不容易。

周鴻奇認同,運動員資助機制值得有關方面思考。 “究竟是運動員成績好所以才資助他們,還是因為他們得到了資助而獲得好成績?”他坦言,這是雞與雞蛋的問題。香港往往是看到孩子有更上層樓的潛能,才開始給予專業訓練,那麼,要把他們推到奧運頒獎臺上最高點,自然要花較多時間。同時,他也提到,香港終究只是一個城市,不是一個國家,政府對體育資源投放的力度,難以跟國家隊,或者韓國、日本等鄰近地方相比。

他說,體育有助孩子們建立信心和鬥志,並提升精神健康,無論他們最終是否踏上精英運動員之路,更重要的是孩子能建立起終身運動的習慣,這對社會整體發展都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