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利率市场化当下的现实矛盾

APD自贸区观察

text

[亚太日报 李哲]面临经济下滑,中国利率市场化是否应该放缓,成为近一段时间以来市场最为关注的话题。从当前的市场回馈的情况来看,对2年内完成利率市场化可能性普遍存有疑虑。

当前利率市场化推进过程,面临稳健偏紧的货币政策以及2015年美国加息所引发的国内资本外流的现实因素,这无疑对数量庞大的中小微企业形成利率攀升压力。

而宏观经济尤其是实体企业盈利未见好转且外部冲击的双重影响下,利率市场化放缓或将成了选择难题。

两年内完成利率市场化有困难

申银万国证券董事长李剑阁最新在北京参加金融街论坛上表示,利率改革涉及到整个市场经济中各个经济主体的利益,中国在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时,必须同步进行国有经济和地方融资平台融资形式的改革,否则两年内完成利率市场化的任务是有困难的。

他指出,在中国资本供应充足的背景下,贷款利率本不应该高企。究其背后原因,主要是因为在中国经济主体中,占比相当高的国有经济对贷款利率不敏感。

“我们的国有经济,大家都看到它首先是占用了银行贷款的绝大多数,再加上地方融资平台,地方融资平台对于银行贷款利率的不敏感。

他认为,当前中国的资本供应是充足的,因为中国老百姓的存款储蓄率是世界上最高的。并且,和世界主要经济体相比,中国的存款利率相当高。在存款利率高企情况下,贷款利率也不会低。

李剑阁还表示,中国应加紧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在近两年中,国有经济和地方融资平台融资形势的改革也必须同步进行,并且要尽快到位,否则两年内完成利率市场化的任务是有困难的。

利率市场化两年内完成,这是今年“两会期间,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记者招待会上的明确表态。不过,随着中国经济2014年的持续下滑,外界就利率市场化的进程是否应该暂缓产生了较大的分歧。

李剑阁此番表态可谓意味深刻。作为国家经济领域最为着名的智囊以及前任国内最大型的金融机构中央汇金投资的高管,李剑阁在国内经济决策方面的影响力不言而喻。

利率市场化已放缓配套改革应跟上

在其他改革配套尚未完全到位之际,李剑阁就利率市场化的最新观点值得参考。不止于他,另一位中国在国际上排名第一的经济学家、亚洲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魏尚进的观点,也与其不谋而合。

魏尚进在最近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利率市场化有一些配套改革要做,但并不是说要等,而是应该一起做:国有企业改革、资源价格改革和利率市场化应该同时推进。如果后两个改革没有做好,光推进利率市场化,反而会造成更多的资本流向回报不高的行业或资源浪费、环境破坏比较大的行业,进一步加大扭曲。所以,金融改革和其他的配套改革要综合起来考虑。

改革需要配套。国际上的金融机构对当下中国利率市场化放缓也持赞同看法。彭博9月份采访的23位元分析师结果显示,将近半数受访者认为,中国政府将无法达到周小川今年3月设定的上述目标。12位受访者预计能如期取消上限,9位受访者认为到2017年3月才会取消限制。

法国兴业银行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姚炜认为,中国政府关切经济急剧下滑的风险,这意味着利率市场化取得进展稍显不那么优先。取消利率的限制可能意味着,一些企业的融资成本会更高。而政府一直在竭力降低这类融资成本。

而在国内的经济学家看来,目前中国利率市场化已“有序放缓。

国信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钟正生撰文指出。首先,没有财政制度的根本变革,推利率市场化有“硬伤。其次,汇率市场化改革要提速,央行先期建立利率走廊也许是必需的。但中国建立利率走廊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央行具有较强的流动性管理能力,即央行要有效监测并灵活调控货币市场的阴晴冷暖。二是央行具有较高的利率政策自主性,即央行需要为人民币汇率更多地松绑,才能从被美联储货币政策绑架的窠臼中挣脱出来。

钟正生还认为,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是“有序推进,而是“有序放缓了。个中缘由,自然是利率市场化背负着太多“不能承受之轻。

内忧外患下的中国利率市场化

实际上,周小川在今年7月份时也明确谈到,目前利率市场化主要难点有两个。

第一,我国是经济高速发展的国家,高度重视发展,各地用钱的积极性很高,资金需求量很大,贷款需求很强。(决策者)会考虑存款利率上升后,能不能覆盖贷款风险。如果提高贷款利率,对经济又有影响。

第二,我国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国家,还存在着“软约束现象,也就是有一部分贷款实体并没有真正想还款,或求助于行政帮助贷款,或者多贵的钱都敢借。国企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改革,目前问题不那么突出,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由于地方干部换得比较快,出政绩就离开了,“软约束就比较突出。

应该看到,在此之前,利率市场化能有效推进,一方面是国内经济企稳,另一方面是国内资本异常充裕,企业对利率的敏感承受能力亦加强。而当前这两方面的优势条件,基本上已经消除殆尽。

美国加息预期越来越强烈,国内资本外流将难以避免,同样,为调结构所实施的定向刺激政策,整体也避免了大规模的刺激手段。国外国内两方面因素都导致钱越来越稀缺,越来越贵。这种情况下利率市场化的放缓似乎成了必然选择。但长远来看,利率市场化的趋势不容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