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縷玉衣在香港展出。圖/東方IC
【亞太日報訊】(記者張晶)4248片大小不等、品質上乘的新疆和田玉,組成長174釐米、寬68釐米的人形。玉片之間用金絲連綴在一起,貼合得天衣無縫,閃耀著玻璃般的光澤……從24日開始,這件堪稱“國之重寶”的金縷玉衣亮相香港歷史博物館,吸引了摩肩接踵的參觀者,爭睹其瑰麗風采。
香港歷史博物館於6月24日推出大型漢代文物展──“漢武盛世:帝國的鞏固和對外交流”,讓觀眾近距離欣賞逾160組珍貴文物。展覽以漢帝國的崛起作為主題,並在“漢帝國的鞏固和擴張”、“漢代社會生活”和“漢代的科技、文化與中西交通”三個主題下,全面展示漢代的政治、藝術、社會風貌和文化發展。展覽將持續至10月5日。
展覽由特區政府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與中國文物交流中心主辦,香港歷史博物館與中國文物交流中心聯合籌劃,是“穿越——香港博物館節2015”的重點節目。
漢代文物展開幕。圖/東方IC
24日下午,烈日炎炎仍然阻擋不了香港市民的熱情,“漢武盛世”展廳裏迎來了絡繹不絕的參觀者。等候排隊入場的人群,則紛紛被展廳門外的多媒體展示所吸引。作為展覽的引子,這個展示通過投影技術把已經消失的漢代皇宮——未央宮重現觀眾面前,為觀眾解答了不少疑問:這個面積為清代北京紫禁城7倍的皇宮,到底是什么樣的?出土了哪些文物?是誰建造的?
進入展廳,兩頭威猛的如虎似獅的石像首先映入眼簾。導遊介紹說,這兩個展品的名稱叫做“石天祿”和“石辟邪”,是東漢時期放置於陵墓前的祥瑞之物,傳說能夠守護死者的靈魂,形象又像老虎又像是獅,有著明顯的西方文化特徵,有的還有雙翼,和中亞希臘化的藝術有著明顯的聯繫。
展出的石天祿。圖/東方IC
“為什么漢朝的東西會有西方的文化特徵?”一個12、13歲的男孩仰頭這樣問他爸爸鄭先生。鄭先生指著不遠處“絲綢之路”的地圖解釋道,漢朝時有個特別長的東西貿易通道,從當時都城長安出發,經過河西走廊、天山南北、中亞腹地,最終可以到達地中海沿岸。這條“絲綢之路”的開通,促進了中西方文化交流,西域的音樂、舞蹈和佛教都在那時傳進了中原。
鄭先生告訴記者,他是中國歷史愛好者,他認為漢文化很偉大,可以說奠定了2000年來國家發展的基礎,直到現在漢文化也還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次能夠近距離看到這麼多珍貴文物,對那個朝代的經濟發展、社會生活、儒家倫理等能有更系統了解,機會難得。
順著展廳的參觀路徑,來自未央宮椒房殿(皇后居住的宮殿)的“長樂未央”瓦當、彈著琴的跽坐女俑、形態各異的動物陶俑、南越文王發佈命令的官印——“文帝行璽”龍鈕金印等,都一一呈現眼前,吸引了不少歷史愛好者駐足仔細觀賞。
西漢彩繪女俑。圖/東方IC
本次展覽的第一主角,自然是“國之重寶”——金縷玉衣。玉衣是漢代皇帝和高級貴族的殮服,漢人相信玉衣有防腐作用。據悉,此次展出的是目前國內出土的金縷玉衣中年代最早、玉片最多、玉質最好、工藝最精的一件。這件金縷玉衣的主人被認為是西漢時前期的第二代楚王劉郢客或第三代楚王劉戊。玉衣由逾4000塊大小不等的新疆和田白玉、青玉片用金絲連綴而成,復原時共使用金絲1576克。
“太靚了!”“太精緻了吧!”圍在金縷玉衣旁的參觀者中,不時有人發出這種驚嘆。還在讀大學的香港市民李小姐告訴記者,這次參觀最大的感受就是,“當時製作工藝實在是太精巧了,即使放在2000年之後的現在都依然是一等一的靚啊。”
她告訴記者,無論是串珠項鍊、銅鏡還是玻璃杯、瓦當,感覺當時的每樣物件都特別精美。“通過展覽我還了解到,漢代的女性大都很注意自己的粧容,比如她們很注重畫眉,化粧盒裏也都會有簪子、梳子和胭脂盒,這些太有趣了。”她說。
為了增強展覽的互動性和趣味性,主辦方充分利用了多媒體技術,以讓參觀者更真切地了解當時的社會風貌。在不少珍貴文物旁邊,都裝有視頻設備,可讓受眾了解這件文物發現和挖掘的過程,還有其歷史價值。在“漢樂”展覽區,除了陳列一系列編磬外,主辦方還設置了觸屏電視,參觀者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漢樂曲目進行播放。此外,主辦方還設置了拓片製作區,參觀者可以根據不同紋樣製作出心儀的瓦當拓片留作紀念。
據了解,為了豐富年輕一代對漢朝歷史的認識,主辦方還將舉辦延伸教育項目,包括漢學專家學者主持的公開講座、導覽活動、教師及學生的工作坊等。
“通過這次展覽,我感受到了2000多年前的溫度,對那個開放、多元的時代更充滿了興趣!”看完展覽,香港市民耿小姐在參觀者留言本上這樣寫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