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因疫情防控还封着的门,也该打开了

新京报网

text

疫情防控已进入常态化阶段,可此前有些因为疫情而封闭的大门依旧封着,给不少居民日常生活带来了麻烦。

据北京日报报道,在北京部分小区,虽然疫情防控形势逐渐向好,可有的小区、公园、写字楼被封着的门仍然紧闭。拿部分小区来说,有的小区围挡封门,居民只能挖个小洞收发快递;有的多个入口都是“铁将军把门”,民众出行很不便——明明一墙之隔是地铁,却要多绕一大圈;有的是铁丝网挡住大门,人脸识别仍封闭,居民去菜市场、公交站都得绕……

都说防疫措施要“随疫应变”,小区、公园、写字楼的门或进出口封锁还是打开,也该因时而变:如果说,在应急状态下,许多小区和单位采取把小门封住、只开大门的封闭式管理做法,也是防疫的必要,那在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的背景下,对一些门继续封锁的必要性显然需要重新评估。

从一些小区的情况看,门锁的锁、出口封的封,给居民取快递、买菜、上班等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在有的小区对进入者几无检查,或已经安装了人脸识别系统的情况下,这些措施其实已经用处不大。就算从防疫的角度讲,只留个小洞或逼仄区域让居民收发快递,反而容易造成人群聚集,也不利于疫情防控。

也难怪,在此背景下,有市民呼吁,在做好疫情常态化防控基础上,适当有序开放一些大门,会使工作生活更加便利。结合当前的现实情况,许多因疫情防控封着的门也该循序打开了。

打开一些小区、公园、写字楼的大门,并不是说要完全松下弦来,置疫情防控于不顾。在国外疫情依旧在蔓延、国内疫情警报仍未完全解除,“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压力仍存在的背景下,还不能敞开防疫之网的“网眼”。

故而,小区等人流进出密集的地点场所出入管理问题,还得置于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大背景下统筹考量,尤其是作为防疫网格末端的小区和写字楼等,依旧要担起应担之责。

社区小事也是民生大事,在当前形势下,如何把握好防控疫情与保障民众生活的平衡,考验着城市和社区管理者的智慧。而对于城市管理者和社区服务人员来说,也理应因时而变,在社区精细化管理与严格疫情防控的前提下,重新审视某些封闭式管理的措施(包括封门)存续的必要性,并适时进行相应调整。

这里面,很多社区管理者可能也有难言之隐:“现在还处在疫情防控期间,门一开就得有人值守,24小时要十来个人倒换,实在没有这么多人手。”“真是不只您一个人反映了,我们也特别想开。因为这个门不是智能的,不能刷卡刷脸,只能从物业那儿抽出人手来把守。”

这就牵涉到平衡拿捏的问题:门开,人手不够,出入管理的成本势必会增加;门关,方便了小区管理,却会给居民出行造成不便。这看起来是个两难抉择,但在价值序列上,对民众生活便利度的考量理应优先于管理上的方便性。从社会成本的角度讲,几道门只留一道开着,带来的社会精力总成本与时间总损耗,也远高于“该开则开”后增加的管理成本。

事实上,因疫情封闭的一些门如何更高效地开,并非无解的难题。最近北京就有小区采用了小门定时开放的办法,在早晚上班高峰阶段,把距离地铁站更近的小门打开;也有地方为了防止出现其他小区居民借道穿行的现象,出行时还需出示出入证和门禁卡。如此一来,社区既不需要增派额外的人手,小区居民出行也更加方便。

当下,随着全国大中小学全面开学,“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复学”的复苏圆环最后一环也被扣上,经济社会生活的正常化脉络也清晰可见。在此语境中,城市和社区管理也要更精细,跟疫情防控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步同调,有些限制性措施该调则调,以“螺蛳壳里做道场”的治理功夫和精细化管理力道,将防疫和民生两道题都答得更妥帖。

□张晓雨(实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