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庄稼”破青海“东大门”“靠天吃饭”窘境

中国新闻网

text

图为玉米秸秆加工利用。(资料图) 石延寿 摄

中新网青海民和1月5日电 题:“神奇庄稼”破青海“东大门”“靠天吃饭”窘境

作者 李隽 石延寿

5日,记者在素有青海“东大门”之称的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获悉,自2008年起该县推广全膜双垄栽培技术,在干旱山区种出亩产超千斤的“神奇庄稼”,自此该县不断尝试农牧联动、草畜结合、循环发展的模式,同时用“一根网线”缩短农产品与城市大市场的时空距离,彻底打破农业发展“靠天吃饭”的窘境。

民和县是青海的农业大县,也是国定贫困县。全县63.29万亩的耕地六成以上在干旱山区。“靠天吃饭”一直是制约民和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

图为农特产品加工后走出大山。(资料图) 石延寿 摄

2008年,该县试种的数千亩全膜玉米,利用全膜双垄栽培技术,破天荒地种出了700公斤的亩产量,亩均增产超千斤,被山区农民称之为“神奇庄稼”。2011年民和县粮食总产量跃居青海省粮食生产第一,成为受国务院表彰奖励的200个粮食生产先进单位之一。

截至今年,民和县全膜玉米种植面积稳定在30万亩,2021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37.85万吨,其中全膜玉米在遭受持续干旱影响下总产量达14.55万吨,占全县粮食总产量的38.44%。

耕作方式的变革带来的不仅是粮食产量的陡增,而且催生了农牧联动、草畜结合、循环发展的新模式。

成片推广的全膜玉米产出了大量的玉米秸秆,利用丰富的秸秆资源,带动了千家万户的养殖业发展。截至2021年,全县已建成饲草料加工企业4家、饲草加工点25家、青贮池6058座66.42万立方米,饲草加工总量达到59万吨,玉米秸秆加工利用率达到58%。全县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676家、养殖大户1685户、家庭牧场5829户,全县牛存栏3.8万头、羊存栏28万只。

图为以草带牧,家庭牧场发展迅速。(资料图) 石延寿 摄

养殖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解决了农户的有机肥需求,一条“以粮带草、以草促牧、以牧聚肥、以肥返田”的高原循环农牧业发展模式,夯实了乡村振兴产业基础。

近年来,民和县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原现代农业,一大批设施农业基地“破土而出”,草莓、人参果、灵芝、赤松茸、黄桃等特色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精,优质设施果蔬让设施农业由规模发展向质量效益转变。

大山里的农产品如何进市场?民和县大力发展电商产业,用“一根网线”缩短了上区农产品与城市大市场的时空距离,为全县优质农产品提供了稳定、可靠的销售渠道,打通了农特产品的“出山路”,丰富了城里人的餐桌,也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转型升级。

民和县扎实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以民和电商产业园为“核心”,推动“一站式服务”,健全电商产业链,实现了“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常态化。

截至2021年,全县已建成县电商服务中心、22个乡镇电商服务站、125个村级电商服务点,乡镇电商覆盖率100%、村级电商覆盖率40%,引进电商企业12家,牛羊肉、马营陈醋、隆治苹果等20多种民和农特产品通过电商畅销全国市场,牛羊肉、土鸡、马铃薯、大蒜等50多种农特产品销往长三角地区。

截至2021年底,该县累计完成“工业品下乡”1200万单、交易额6亿元,实现“农产品进城”160万单、交易额8000余万元。同时,日益兴起的电商产业,有效带动1751户农户户均增收4000元以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