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置疑,中国电影正处于最美好的时代。看看,春节档的影院里,熙攘拥挤的观影人群;网络上,影迷们热火朝天的讨论交流——电影,已经成为了今天城市群体娱乐生活最不可缺乏的消费形式之一。
同时,中国电影界从来没有像今天这般期盼新血,诚如毕赣的新作《地球最后的夜晚》,一举一动,一个小道消息,都让电影圈兴奋难耐。各大片方、机构,也无不蠢蠢欲动,展开了对青年电影人才的“圈地”争夺战。
毕赣新作入围戛纳“一种关注”
到底谁会成为中国电影未来的新势力?
最近由于策划北京国际电影节的展映单元,我们对电影圈有了最一手的接手和摸底,也观看了大量还未公映的影片。
电影节虽然已经结束了,但电影永远放映未完。下面,我们就从三个角度,和大家谈谈这个话题。
巍然大观的“新独立电影”
所谓“新独立电影”,是针对过往独立电影观念的修正和发展。与传统独立电影,基本与主流观众无缘相见不同,“新独立电影”正在更为积极地介入当今的资本运作、公众放映和城市迷影建构中。
北京大学李洋教授曾指出,一群以“80后”导演为代表的“新独立电影”的出现,已成为一股新的强大力量并大规模地进入到了观众视野之中,而且他们并没有向资本市场或合家欢审美妥协,而是“在自我、市场和体制之间寻找平衡点”。
像大家已经非常熟悉的:毕赣的《路边野餐》、忻钰坤的《心迷宫》、刘健的《大世界》和张大磊《八月》,就是今天“新独立电影”的代表。而在今年北影节的展映新作中,佟晟嘉的纪录片《大三儿》、杨瑾《那年八岁》、韩东的《在码头》、杨恒的《空山异客》,也是非常出类拔萃的作品。
这些“新独立电影”,不少已经进入到世界顶级艺术电影节展之中,斩获大奖,并在国内成功公映。
新独立电影人,往往会聚焦同一类热门的公共议题。比如在今年北影节中,我们就将集中展示三部同一主题的电影。鹏飞的《米花之味》、赵祥的《石头》和蒋能杰的《矮婆》。这三部电影都是关注了留守儿童议题,但风格特点完全不同。
鹏飞导演的《米花之味》启用蔡明亮班底,视角独特,清新有趣。作为一部关注少数民族的影片,表现出了超越民族之外的多重意涵,目前正在全国公映,期待获得大家的关注。
入围柏林的《石头》则更加朴实无华,有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人伦关系以及——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影像经验的延续,围绕一只足球,反射留守儿童孤独的精神世界。(有趣的是,今年北影节入围“注目未来”竞赛的周全《西小河的夏天》,同样也是围绕足球展开)
《矮婆》则最富有纪实性,影片中大量的固定镜头调度和非职业演员表演,凝重而引人思考。
我们在《米花之味》、《矮婆》包括《西小河的夏天》中,都能看到我们熟悉的台湾资深电影人的身影,比如杜笃之、廖庆松、林强等等……我想,一方面,这与台湾电影人积极谋求来大陆合作有关,更表现出,前辈提携后辈,与青年影人共同成长的责任感和人情味。
和青年“玩”在一起,自己也会是青年。
女性电影:发出时代强音
与轰轰烈烈、席卷欧美的女性运动仿佛有了约定似的,这两年华语女性电影人的作品大量涌现。今年表现地尤其突出,从第四代电影人陆小雅、第五代导演李少红、彭小莲,以及更年轻的马俪文、刘若英、宋方、管曦、曾赠、杨明明等等,都将拿出自己的新作。
跨越如此大的年纪代际,用77岁的女导演陆小雅新作的名字就能概括我的心情,真是《难以置信》!
这里,我最想谈谈文晏的《嘉年华》与李聆聪的《血十三》。这两部影片可以说代表了一个令人兴奋的新趋势。
入围威尼斯主竞赛、并在国内引发巨大讨论的《嘉年华》,以女性视角讲述了一个性侵少女的故事,呈现出与《聚焦》《熔炉》等同类题材电影所不同的克制与细腻。影片结尾,作为女性物化符号的“永远的玛丽莲”的坍塌加深了悲剧性和社会现实意义。
而讲述连环谋杀案《血十三》则突破传统的“女性类型”,进入到过去通常被男性电影人把持的犯罪片领域。将性别意识和悬疑叙事相融合,表现出女性导演更强有力的可塑性。
在类型破壁之外,不少年轻一代女性导演启用了国际化班底,这与她们大多都有海外电影教育经历是分不开的,文晏、李聆聪、孙一曦(《素素》导演)皆是如此。虽然在海外经受电影教育,但她们的目光却更多始终聚焦在中国或中国题材。这些跨国经历与多重视野,让她们发出了电影全球化时代属于自己的“强音”。
李梦主演的《海上浮城》
入围了2018年圣丹斯电影节的《海上浮城》由阎羽茜导演,以多线索叙事结构讲述了一个颇具黑色幽默风格的中国式拆迁故事。邬君梅在本片中饰演“钉子户”,值得我们期待。
本次北影节放映的赵婷的《骑士》则是一部更加国际化的作品,电影仅使用7万美元拍摄,但影像的扎实与成熟度令人咋舌。如果你认为毕赣是一个“天才”,那我想赵婷也有“天才”的潜质。
这部除了导演与编剧是赵婷本人之外,其余演职人员基本都来自美国本土。赵婷在这部西部牛仔电影中,体现出了她对人性情感的敏锐把握,这与她的性别有关,也与自身在海外的文化位置的密切相关。
赵婷希望自己可以做一个“融合两国文化”的导演,打破外国观众对中国电影的刻板印象。她的处女作《哥哥教我唱的歌》(2015)已得到圣丹斯与戛纳青睐,而《骑士》不仅再度入围戛纳“导演双周”单元,最终摘下最大奖项艺术电影奖。
从这个角度来看,《骑士》或许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考,中国新一代的女性导演已经开始活跃在国际电影节的舞台上,她们需要我们的关注和喝彩。
杨明明新作《柔情史》,出手不凡
不再无处安放的艺术电影
今天的中国电影市场,随着分众化的实现,艺术电影创作者——尤其是能够在类型和个性表达中实现平衡的创作者——正在越来越受到资本和影展创投平台的青睐。
马凯《中邪》和忻钰坤《暴烈无声》,均得益于FIRST青年影展富有成效的包装与推广。而同样出身FIRST的《北方一片苍茫》,则被爱奇艺看中购买,在前不久的鹿特丹国际电影节中斩获金老虎大奖,让导演蔡成杰和摄影焦峰一鸣惊人。
这部电影,有着近期青年电影少有的高度哲理化的精神内核,虽然9天之内便拍摄完毕,但导演提炼的能力极为突出,其悲剧性甚至让人依稀感受到某种伯格曼电影的气质,实在是刮目相看。
一些传统的电影制片厂和大型电影公司,也开始选择年轻导演的作品,譬如北京青年电影制片厂推出了1989年出生的北电毕业生拉华加的《旺扎的雨靴》。
这部向伊朗电影《小鞋子》致敬的作品,入围了第6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新生代竞赛单元的作品,展现出新一代少数民族电影人的艺术灵性和调度天赋,有可能将成为2018年电影新人中最大的惊喜。
同样,管曦《酥油》隶属阿里影业A计划新导演扶持项目;曾赠的《云水》,则由宁浩“坏猴子”公司鼎力协助;长期扶持青年影人的“安乐”江志强老板,则带来了大家期盼已久的神秘佳作《路过未来》。影片已经定档5月17日,在全国艺术电影联盟专线发行。
这部李睿珺的新片,去年入围戛纳“一种关注”的唯一华语独苗,将视野从甘肃延宕到深圳,克制而有力地展现了现代人的生存焦虑与心灵困境,传递出对“打工二代”飘零命运的深刻思考。
假如我们将这部电影,与王小帅的《自行车》、陈可辛的《甜蜜蜜》甚至吴天明80年代那部不朽的《人生》对照放映,一定会引发我们进一步的思索和讨论。
这也许不是一部完美的电影,但绝对是一部真诚投入的电影,从中我们完全可以明白,为什么它会受到戛纳的青睐。
中国电影界涌现的新生力量,也许还远远不止上述我们提及到的影人和作品。在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他们雨后春笋般出现,展示出自己的自信和魅力。
在如此发达的社会网络中,相信我,没有一位真正的电影天才会被埋没,只要他们的电影勇于探索、足够优秀。
这是他们的幸运,也是中国电影的幸运。
(来源:幕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