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隨筆:日本政府的“救市”邏輯

亞太日報

text

【亞太日報駐東京記者樂紹延 許緣】金融市場劇烈動蕩時政府應當如何應對的話題目前仍受到各方關注,總結回顧國外經驗可以提供一些思路和借鑒。日本政府在上世紀末向陷入危機的20多家銀行注入總額高達12.4萬億日元(1美元約合123日元)的資金,曾引起爭議。

時過境遷,最近公佈的信息確認其必要性和正當性,“救市”的邏輯也愈發清晰。“救市”是為了維護金融體系穩定,避免殃及實體經濟;看似“順帶”獲得的收益,其實也有其道理。

維護穩定

上世紀九十年代,日本經濟泡沫破滅,房地產和股票價格暴跌,並波及證券公司和銀行。由於作為抵押品的土地、房屋和股票價格暴跌,銀行等金融機構資產品質下降,部分銀行出現債務問題,一些實力較弱的銀行倒閉。而日本政府低估了嚴峻局面,起初沒有馬上採取強有力的救助措施,就連北海道銀行、拓殖銀行等地方性大銀行以及日本債券信用銀行、日本長期信用銀行等全國性老字號也倒閉了。

這通過資金鏈進一步影響到實體經濟,一些盈利前景不錯的企業也因缺乏流動資金而破產。至此,日本政府察覺到挽救局面的必要性,制定了《金融機能安定法》,向21家資本金充足率不達標的銀行注入了1.8萬億日元的資金。

後來,地產行業和銀行業狀況惡化,日本政府又制定了《儘快健全和增強金融體系法案》,再次向全國的重要銀行注資8.6萬億日元,其中僅向理索納銀行就注資3.1萬億日元,成為該行最大股東,實際上等於把該行變成了國有銀行。

自上世紀末開始,在日本那次金融危機時期,政府先後向陷入危機的20多家銀行注入資金總額高達12.4萬億日元。

接受救助的銀行要接受嚴厲的整改計劃,包括整合重組、剝離不良資產和改革創新。整改之後,日本銀行業逐步開始復蘇,數年後接受救助的機構和整合改組形成的一些金融集團採用回購股份等方式逐步償還政府注資。

擇機是關鍵

從日本的經驗來看,政府排除阻力果斷實施救助計劃,避免了經濟出現更糟糕的局面。日本神戶大學金融學教授家森信善認為,金融市場在特定的環境下有可能出現機能不全的問題,為防止金融體系崩潰,維護金融市場穩定,在市場劇烈動蕩時,適度注入公共資金有效且有益,也應該是金融系統風險管控的重要選項。

日本一些公共投資機構在特定時期承擔穩定資本市場的功能。政府系統的“養老公積金管理運用獨立行政法人”(GPIF)是日本股市最大的機構投資者。它目前擁有130多萬億日元金融資產,允許投資股市的資本比例最高可達31%。日本公共養老基金投資股市的資產比例維持在允許範圍內的中下水準,但在股市發生劇烈動蕩時,根據規定也可以擇機增加購買股票的力度,這樣可以維護市場穩定。

日本中央銀行也是維護市場穩定的重要力量。最近公佈的財報顯示,截至今年3月底,其委託購買的股票市值為29783億日元,股票基金市值69637億日元,其中股票浮動贏利16283億日元,股票基金浮動贏利23916億日元。

日本大學名譽教授加藤義喜認為,在金融市場出現劇烈動蕩並可能誘發系統性金融危機的情況下,政府的干預有其必要性,需要討論的不是要不要干預,而是如何干預、何時干預、干預到何種程度。干預的時機非常重要,需要做出準確判斷。

據媒體報道,日本央行入市通常選擇在交易日上午大跌之後,下午動用300億日元至400億日元資金,購買大盤績優股托市。目前,日本央行持有的股票和股票基金市值在10萬億日元左右,約為東京股市主板市場總市值的2%。

收益並非意外

今年6月29日,日本藍天銀行通過回購股份的方式,向政府償清了政府注入該銀行的全部資金。至此,日本政府在世紀之交金融危機時期注入銀行體系12.4萬億資金,總共已收回13.7萬億日元,包括利息和分紅等收益。

目前,那次救市的資金中還有2169億日元仍是持有的股票資產。日本政府計劃在股價總額漲至約5000億日元時將其出售。這意味著在那次危機救援行動中,政府預期將獲得1.8萬億日元收益。在日本零利率時代,這是可觀的收益。

這樣的救市“收益”算是意外之喜嗎?加藤義喜認為,政府干預金融市場的措施和時機如果選擇得當,投入的資金也不應該會遭受損失。這是因為干預成功的話,救市之際很可能是市場的底部,而在底部獲取的籌碼容易取得相應的收益。

美國次貸危機中,美國政府被迫向住房抵押貸款公司“房利美”和“房地美”注資2250億美元,幫助“兩房”渡過難關。2012年3月19日,美國財政部宣佈已通過出售注資時獲得的這兩家公司證券,得到了包括本金和利息在內的現金收入2500億美元,獲利250億美元。

加藤認為,中國政府最近維護股市穩定的舉措無可非議,並指出不少國有銀行等上市公司市盈率還不到10倍,具有投資價值,買入這些股票,中長期來看投資風險應該不會太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