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不悶 | 港島“西”客

亞太日報

text

文、圖 | 亞太日報特約記者李豫川(駐香港)

常常在上班路上,當我氣喘吁吁沖向單位時,總有些金髮碧眼的人牽著愛犬優雅地同我擦肩而過,奔向暖人的晨光裏。下班後,當我滿是疲倦地走在返家途中,又是些金髮碧眼的人坐在街邊的露天酒吧,在餘暉下品着各色酒水。

香港的中西融匯讓人著迷。

上環的一處街角。

每每此時,我便心生“不快”,認為這城市是“金髮碧眼”的天堂,在這裡他們天生就比“黑髮黑眼”的人能得到更好的生活。直到我在工作中認識了西蒙、思華迪,認識了裏奧——這些“金髮碧眼”在香港打拼奮鬥,從無到有,從純粹的“外來客”變成“香港人”。他們平凡而真實的經歷,證明了我之前的想法是多麼的可笑。

香港——一座屬於勤奮人的城市,若想有所得,就必須用功,無論你來自哪兒。

謀生存不敢懈怠享受工作感覺棒

里奧,來自英國伯明翰,高個子,眼深鼻挺,總帶著神秘的微笑。8年前一個深秋的夜晚,里奧抵達香港。“我坐在中環街邊,抬眼望著那些高樓,有些不知所措。”憶起香港第一夜,里奧雖有迷茫,但更多是親切,仿佛自己“回家了”。

英國人里奧偏愛獨立咖啡館

英國人的身份讓里奧迅速在香港建立了朋友圈。百餘年的殖民史讓一些外籍人士佔據著這個社會的上等職位,而他們的子女部分也順勢沿襲了父輩的職位。在香港的英國人分層明顯,與那些開跑車、住半山的人比,里奧算是“屌絲”一枚。初來兩年過得頗熱鬧,靠積蓄和家人支持,他白天學粵語、晚上奔向各式派對。正所謂“花無百日紅”,終於,當生存的壓力襲來,觥籌交錯的快感消失殆盡。躺在十幾平米的“籠子房”裡,他明白必須要出去工作賺錢了。

因為學歷,里奧最初的工作面試均告失敗。他狠下心修讀香港本地大學的進修課程,並在兩年後拿到學位,有了謀生香港的“敲門磚”。現在,里奧在一所中學教英文,學校的高標準讓他不敢懈怠,坦言壓力不小。他的手機裏存滿與學生的合影,學生在區英文比賽中取得佳績。里奧說,他很珍視這份工作:“享受工作很棒!”

漸行漸遠的義大利悄然紮根的香港

與里奧相比,義大利人西蒙的香港生活更快意曲折。在港島的獨立音樂圈,西蒙算得上小有名氣,他的電子樂專場吸引著眾多女粉絲。西蒙在威尼斯蔚藍大海邊長大,視音樂為靈魂所依,13歲學做鍵盤手,16歲開始演出並靠寫歌賺錢。回憶青蔥歲月,西蒙說,那是放肆的,每天下午練歌,然後伴著夕陽踏上開往歐洲不同城市的火車,在各種PARTY演出,狂歡。

意大利人西蒙在朋友的餐廳裡。

2007年,一趟雲南之行讓西蒙不可救藥地愛上了中國。之後,他覓得一份在上海的工作——為一家義大利公司開拓中國市場。上海5年,他頻繁穿梭於中國各大城市。為了與中國客戶打交道,西蒙自學普通話,從一個音、一個詞開始。起初,一些客戶排斥他,但他不放棄,頻繁拜訪、以誠相待。西蒙說,“著眼長遠”是中國人教會他的事。

由於業績突出,西蒙後被公司派到香港籌建分公司。舒適便捷的生活,快節奏的城市氛圍,處處有公園,海島輕鬆可達,西蒙很快便愛上了香港。他說,香港的陽光比上海多,而維港讓他想起故鄉。

在香港,“工作、奮鬥”是人生的主題,每天工作12至15個小時是常事。西蒙的辦公室牆上掛著三套西裝,以方便應付各種酒會和聚會。通曉英語、普通話、粵語,讓西蒙在香港如魚得水。他說,香港的中西融匯讓他著迷,“只要你微笑,有些談吐和思想,認識朋友很容易。”

如今,西蒙經營著自己的公司,業餘時玩音樂,每月至少兩場演出也為他帶來了不少收入。他說,香港改變了自己。的確,對於一個歐洲平民子弟,中國為他創造的機會,他在故鄉時不曾想像過。他說,偶爾夜深人靜時,會回想起踩著單車在威尼斯的青石板路上瘋騎的日子,也會懷念起祖母煮的美食,但在他的心底,義大利已漸行漸遠,香港已悄然紮根。

能在大企業家身邊打雜已是神眷顧

如果說西蒙、里奧還只算得上是香港“新移民”,那麼,來自印度金奈的思華迪可謂道地“香港人”。旅居香港25年,思華迪在這裏揮灑青春,組建家庭,耕耘生活。天生工作狂的思華迪17歲便入社會,在家鄉金奈一所中學當化學老師,並同時兼職多家公司。出身於印度教家庭的他認為,浪費時間是罪惡的。

來自印度的思華迪經常參加各類藝術展覽。

思華迪在22歲時攢夠了第一次出國的錢,因為幼時看過的香港功夫片——他選擇了香港作為第一個落腳點,沒想到這一落就是25年。回首這25年,思華迪打趣說,如果拍成電影,票房應當不錯。

1990年,思華迪揣著800美金隻身來到香港,中環的高樓大廈讓他眩暈,灣仔五光十色的生活讓他興奮,“這兒和印度太不一樣了。”有自由港盛譽的香港允許他停留三個月,期間若找到工作,可申請長期居留。然而,現實是殘酷的,只過了一周,香港的高成本生活便讓思華迪的荷包見了底。幸好在同鄉幫助下,他開始打三份臨工,並從酒店搬入狹小的集體公寓。

不同膚色的人擠在公寓裏,條件簡陋但租金不匪。為了生活,思華迪只能一日一餐。鄰居是個馬來西亞女孩,她有時會邀他分享食物。兩個人擠在幾平米的房間同吃一鍋土豆,這畫面讓思華迪至今難忘。思華迪把每天省下的飯錢用來買報紙,因為上面有各種招工廣告。

工作難找加之高昂的生活,讓思華迪一度生出離意,但他又捨不得這城市的繁華、充滿機會的誘惑,還有忙碌積極的氛圍。“你不需太富有,但你必須強大”,印度聖雄甘地的話激勵著他。頭幾份工作,思華迪的薪水都很低,僅夠支付房費和食物。

中環的夜,高樓之間。

“年輕就該學經驗,能在大企業家身邊打雜已是神眷顧!”思華迪念念不忘曾經幫扶過他的一位印度老人說過的話,也正是這位白手起家、靠打拼在香港擁有大型酒店的長者,後來將思華迪領入了商業世界,事業漸漸走上正軌。

思華迪之後成功地在中國內地開工廠,然而97金融危機給了他重重一拳。他在蘭桂坊喝到大醉,買了一張飛往菲律賓的機票。朋友們都以為他不再回來了,連他自己也這麼打算——但十五天後,他又出現在了香港機場。他說,還是放不下,捨不得,更寬慰自己,初來時只有800美金,因此損失的錢本來就是額外的。約摸大半年時間,思華迪蟄伏在朋友位於西貢的寓所,白天和八只狗曬太陽,晚上一個人看月亮。後來,機會終於來了,思華迪又有了新業務,將中國的燈具出口歐洲,迎來了事業的“第二春”。

如今,思華迪的孩子都在香港上學,能講英文、印地語、法語、粵語和普通話。每天清晨五點,一家人享用完素食早餐,他便送孩子去上學,然後雷打不動地到公園做瑜伽。思華迪說,他已經住慣了香港,香港就是第二個家。

香港眷顧那些敢想敢拼的人,只要你夠努力,就一定會有自己的一片天地。

香港不悶·李豫川 作者簡介

李豫川,成都人。

埃及解放廣場洶湧的人潮,利比亞班加西此起彼伏的槍聲,這一切讓我體會到“記者”的含義,明白了用筆書寫的意義。在埃及兩年工作的經歷,也讓一個嬌憨的女孩踏上了自我發現的旅程。

2013年春天,惜別古老的尼羅河,來到維多利亞港畔,中東的轟烈已成雲煙,眼前展現的是“東方之珠”的動感。我喜歡漫步於港島上環的古老街巷,在市井小店裏品嘗鮮蝦雲吞。幸福,其實就這麼簡單而實在!

在香港,我遇到了更好的自己!

一盞復古燈、一台筆記本,我享受在香港的夜裏碼字,記錄不是為了刷新自我的存在感,或證明在熱點、重大事件中的“我在場”,而只是源於一顆熱愛“寫字”的心,一股想要分享美好的勁兒。我的字裏行間,只想體現那些豐富的人、有趣的事、真實的日子。

當你刷完屏,能輕輕歎一句,“噢,香港原來是這樣!”,這便足夠!香港不悶,也許比你想像的更豐富!

來吧,讓我們一起品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