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亞太日報特約記者張寧
日本現任首相安倍晉三不顧民意反對,強行推動新安保法案。而他的五位前任對此則公開發表反對意見。
旨在為日本海外動武鬆綁的安倍法案在眾議院得以表決通過,這是日本政壇進一步右傾化的危險信號。遺憾的是,在這種簡單粗暴投票方式所虛構的主流意見下,“逆流而動”、發出清醒聲音的人,只是少數。
正因如此,這幾位政壇老人,尤其是其中一直主張日本應反省侵略歷史的村山富市,或許更有資格代表日本,代表廣大日本人民,出席中國即將舉行的抗戰勝利70周年慶祝活動。今天,就來談談他們。
“我會拼命阻止安倍法案”
在抗議新安保法案的街頭示威活動中,出生於1924年的九旬長者村山富市,發誓要拼死抗爭。
2015年7月23日,91歲的日本前首相村山富市在眾議院第二議員會館前舉行街頭演講,反對日本政府強行推進安保法案和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的“暴走”政治。 圖片:日本朝日新聞網。
村山於1994年6月至1996年1月擔任日本首相,是片山哲之後第二位社會黨首相。社會黨在和老對手自民党的多年角力中,很少占到上風,卻在55體制解體後的特殊混亂政局下,和宿敵自民党聯手組閣,這才把毫無政治野心的村山推上了首相寶座。
在他任期中,日本迎來二戰結束50周年紀念,如何對待侵略歷史成為當時重大政治議題。
在此背景下,村山開展“謝罪與面向未來的亞洲之旅”,先後出訪菲律賓、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和中國,表達對二戰侵略行為的道歉與反省。在新加坡,他頂住國內右翼勢力的反對聲浪,參觀“血債之塔”,在日占時期華人大屠殺遇難者紀念碑前,鞠躬默哀;在盧溝橋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他提筆留言:“正視歷史,祈中日友好、永久和平”。
村山更希望,借助二戰結束50周年的時間節點,與過去劃清界限,妥善地解決歷史問題。
1995年8月15日,村山發表戰後50年談話。 資料圖片。
1995年8月15日,村山發表戰後50年談話,史稱“村山談話”。談話明確指出:“我國過去不遠的一段時期,國策錯誤,走上戰爭道路,使國民陷入生死存亡的危機,由於進行殖民統治和侵略,給很多國家,尤其是亞洲各國人民帶來極大的損害和痛苦,我為將來不再犯錯誤,虔誠地接受這些無可懷疑的歷史事實。在此再次表示沉痛的反省、由衷的歉意。同時對因這段歷史而受害的國內外所有犧牲者深表哀悼。”
這是日本首相第一次在正式聲明中承認日本侵略並表示道歉,是戰後日本首相對歷史問題最明確的表態,成為此後歷屆日本內閣所遵照的認識“標準”。就連安倍,也被迫陽奉而只敢陰違之。
鳩山版“勃蘭特式道歉”
出生於1947年的鳩山由紀夫創建新版民主黨,於2009年9月就任日本首相,2010年6月卸任。
他與祖父鳩山一郎並稱“爺孫宰相”,被譽為“日版肯尼迪家族”。鳩山由紀夫帶領民主黨執政被認為是日本首次真正實現政權交替,他也因此被美國《時代週刊》評為2010年“全球最具影響力的領導人”。
鳩山敢於對美國說“不”,在他任內,開展“自立”、“自主”外交,檢討駐日美軍基地問題,下令調查“日美核密約”。鳩山政權強調亞洲和中日關係,提議創建“東亞共同體”。
2013年1月17日,日本前首相鳩山由紀夫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雙手合十參觀刻有一萬多遇難者名單的“哭牆”。新華社記者韓瑜慶攝。
他堅持“村山談話”精神,認為日本應當有更大勇氣正視歷史。他主張對釣魚島問題“擱置爭議”。2012年日本政府對釣魚島實施“國有化”後,中日關係再度惡化,鳩山在此背景下幾度訪華並發表公開演講,在歷史和領土問題上主張日本應正視事實。
對於新安保法案,鳩山明確表態反對,敦促安倍作出正確決斷,從“建設戰爭國家”轉為“建設和平國家”。
鳩山是為數不多參觀過南京大屠殺紀念館的日本政要。2015年8月12日,他又在韓國烈士墓前下跪,這一幕令人想起1970年12月7日,西德總理勃蘭特在華沙猶太隔離區起義紀念碑前的那一跪。然而,道不同不相為謀,安倍晉三之輩恐怕未必能見此有所憬悟。
“從安倍首相手中保住日本”
羽田孜(左)與細川護熙。 資料照片。
生於1938年的細川護熙是戰後日本歷史上留下濃重一筆的人物。在他手上結束自民黨38年一黨獨大的“55體制”,開啟多党聯合執政的新時代。
1993年8月10日,細川在一次記者招待會上明確指出:“我本人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侵略戰爭,是錯誤的戰爭。”這被認為是二戰後日本首相第一次明確承認“侵略戰爭”。考慮到細川外祖父是甲級戰犯近衛文麿,這一表態尤顯難能可貴。
對於新安保法案,細川認為,安倍以修改憲法解釋的方式解禁集體自衛權,表明他“缺乏對立憲主義的敬畏”,明確要求撤回安倍法案。
1935年出生的羽田孜,作為首相執政僅64天,卻擁有“政治改革先生”的美譽。他出身自民党,卻創立新黨,成為55體制的掘墓人之一。
傳說是秦始皇後裔的羽田,不避諱聲稱自己祖先是中國人。在極短的首相任期中,羽田曾為手下閣僚否認侵略事實而親筆致信時任中國總理李鵬,表示遺憾並懇請理解。
對於安倍法案,羽田說,“憲法第九條是日本向國際社會做出不會重走錯路的承諾”,號召“從安倍首相手中保住日本”。
日本前首相菅直人資料照片。
菅直人出生於1946年,2010年6月至2011年9月擔任日本首相,是民主黨政權第二位首相。
在他的首相任期中,中日關係因2010年9月發生釣魚島撞船事件而陷入低谷,日方拘捕中國船長,引發外交危機。
然而,對於安倍法案,菅直人持明確反對立場。他批評安倍把實現外祖父遺志置於日本國民未來之上,指責安倍“違反立憲主義,沒有資格擔任民主主義國家的首相”,要求安倍辭職。
五位日本前首相的公開表態,是反對安倍法案的政治強音。然而,必須注意的事實是,五人均作為自民黨以外的政黨領袖擔任首相,他們代表的是非自民黨的政治力量。
多個民調顯示,接近60%的日本民眾反對新安保法案。可惜,這樣的主流民意,在自民黨把持的議會,卻不能得到體現,導致反對者反而顯得是在“逆行”救火。如此現實,可發一歎,也讓我們對於理性的呼喚,更為珍視!
作者簡介:
張寧說,15年的記者生涯,似乎在不斷演繹一路向西的橋段,仍只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初級實踐。
2002年至2014年,張寧在10餘年間,五度轉場,先後在巴基斯坦、澳門、阿富汗、伊拉克和香港駐站。儘管從業經驗豐富,遺憾一直未能“沖出亞洲”。
在巴基斯坦、阿富汗和伊拉克這三個堪稱危險國度的摸爬滾打,令他的肌肉變硬,心腸變軟,略悟生命脆弱而寶貴的意義。
2004年東南亞海嘯、2011年美國撤軍伊拉克、2015年尼泊爾地震……這些重大新聞事件發生時,張寧都在現場,見證歷史。可以說,更多時候他的記者生涯與爆炸、槍擊和災難相伴,與此同時,他也試圖找尋這個世界何以變得如此恐怖和異常的答案。
“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仍不安寧,戰亂、恐怖、災難、災害,幾乎無處不在,今有幸借助亞太日報這一新媒體平臺,與朋友們分享自己的經驗和體會,幫助朋友們瞭解己身足跡尚未達到的領域,這是我最大的欣慰。”
張寧說,這些對戰地經歷的回顧,絕無自傲自矜成分,更多地是想和同儕分享內心交織的悲欣,共同為尚在硝煙裡煎熬著的兄弟姐妹祈福。過來人的心從未離去,仍與你們相伴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