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 王光亞)今年是協調推進中央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關鍵之年,也是香港基本法頒布25周年、香港回歸18周年。正確認識香港回歸以來的實踐,准確把握中央對港方針政策,搶抓機遇謀發展,對于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一國兩制”實踐,保持香港長期繁榮穩定具有重要而長遠的意義。
正確認識“一國兩制”在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實踐
香港回歸祖國以來,“一國兩制”實踐已走過了18個年頭。總體來看,這18年的實踐是成功的。2014年6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的《“一國兩制”在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實踐》白皮書指出,“一國兩制”不僅是解決曆史遺留的香港問題的最佳方案,也是香港回歸後保持長期繁榮穩定的最佳制度安排。這個結論是有充分事實依據的:一是“一國兩制”方針在香港實施並日益深入人心,憲法和基本法規定的特別行政區制度在香港得到確立。二是中央政府認真履行憲制責任,不幹預特區高度自治範圍內的事務,全力支持行政長官和特區政府依法施政,樹立了良好形象,得到香港同胞的普遍認同和國際社會的廣泛贊譽。三是香港順利實現了政權的平穩順利交接,依法實行高度自治,各項事業全面進步。四是在中央和內地的大力支持下,香港成功抵禦了亞洲金融危機、非典疫情、國際金融危機等一系列衝擊,總體保持了繁榮穩定的大局,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地位得到鞏固和提升,並一直被公認爲全球最自由開放、最具競爭力的經濟體和最具發展活力的地區之一。五是香港與內地的交流合作不斷深化,聯系日益緊密,形成了互補互利、共同發展的局面。即使是用最挑剔的眼光,也難以否認這些巨大成就。這些成就的取得,是特區政府團結帶領香港各界人士努力拼搏的結果,與中央和內地的大力支持也密不可分,更是“一國兩制”生命力的體現。
當然,“一國兩制”是新生事物,其實踐不可能一帆風順,必然有個發展、完善的過程。香港回歸18年來經曆了不少風雨,出現了一些新情況、新問題。對此,我們要客觀看待,冷靜面對。一方面,“一國兩制”無先例可循,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在所難免,香港與內地民衆長期生活在兩種不同社會制度之下,相互了解和適應也需要一個過程,在某些問題上産生一些不同看法實屬正常,不能因爲出現一點問題和分歧就“上綱上線”、否定“一國兩制”。另一方面,對這些問題要高度重視、妥善解決。比如說,“水貨客”問題、內地遊客在香港購買奶粉等,可以通過政策調整、加強管理加以解決。還有一些問題,比如說有人片面強調“兩制”,忽視“一國”,把“高度自治”當成“完全自治”,抵制甚至否認中央對香港的全面管治權等,既有一些港人對國家實行的基本制度、發展曆程缺乏認識,不能適應香港回歸祖國這一重大曆史轉折等方面的原因,也是因爲“一國兩制”和基本法宣傳不夠到位。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極少數激進、“本土”勢力,特別是所謂“港獨”分子,極力炒作兩地之間的摩擦,甚至公然鼓吹“城邦自決”、“香港獨立”等歪理邪說,嚴重挑戰“一國兩制”原則底線。這是絕對不容許的,必須旗幟鮮明地加以反對。
總之,我們要全面、曆史、客觀地看待“一國兩制”在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實踐,不斷探索,不斷總結,妥善解決各種問題,把“一國兩制”事業推向新的階段。
中央對香港的基本方針政策不會改變
最近兩年,香港一些媒體和人士擔心中央會改變對香港的方針政策。去年香港白皮書發表以及今年6月18日香港立法會表決普選法案後,香港社會出現了各種言論和情緒,有人對“一國兩制”和香港未來發展感到困惑,還擔心中央收緊對港方針政策。事實上,這些擔心和揣測沒有根據,也是毫無必要的。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香港社會就曾出現過將來中央改變對港方針政策的擔心。對此,鄧小平先生1984年在會見撒切爾夫人時指出:我們講五十年不變,不是隨隨便便、感情衝動而講的,是考慮到中國的現實和發展的需要。他後來還進一步指出:對香港的政策,我們承諾了1997年以後五十年不變,這個承諾是鄭重的,不只是爲了安定香港的人心,而是考慮到香港的繁榮和穩定同中國的發展戰略有著密切的關聯,保持香港的繁榮穩定是符合中國的切身利益的。爲了進一步增強港人對“一國兩制”的信心,中央政府主動提出制定一部法律,把中央對香港的各項方針政策以基本法的形式固定下來,給香港市民一顆“定心丸”。從回歸18年的實踐來看,“一國兩制”已由科學構想變成生動現實。回歸前中央承諾的“三個不變”,即經濟社會制度不變,生活方式不變,法律基本不變,實實在在地都做到了。一句話,香港的資本主義制度沒變,並繼續保持繁榮發展。香港以及國際社會都對中央政府貫徹落實“一國兩制”的努力給予高度評價。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等中央領導在不同場合多次重申:中央將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方針,嚴格按照基本法辦事;堅定不移地支持香港依法循序漸進推進民主發展;堅定不移地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保持香港繁榮穩定。中央的這個立場是一貫的,堅定的,始終不會動搖。基本法這顆“定心丸”不僅過去有效,今天有效,未來也長期有效。這不僅是爲了堅守承諾,也是國家實現新時期宏偉藍圖的需要。推動“一國兩制”事業發展,保持香港長期繁榮穩定,繼續發揮香港在國家發展中的獨特作用,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中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中央對香港的基本方針政策完全沒有必要改變。
搶抓機遇謀發展是香港當前最重要最迫切的課題
當今世界正經曆複雜深刻的變化,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入,科技進步日新月異,各國各地區都在拼經濟、拼發展,力爭在日益激烈的國際和地區競爭中占據更加有利地位。香港作爲國際化大都市,國際地位和影響力是由其經濟地位和實力決定的。近些年,香港與周邊地區和同類競爭對手相比,發展相對遲緩,經濟社會的一些深層次矛盾開始顯現,日益感受到“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巨大壓力。面對嚴峻挑戰,香港要保持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地位,繼續在國家發展中發揮積極作用,必須增強憂患意識,自強不息,保持良好的營商環境,不斷提升競爭力。
當然,香港總體發展形勢依然是好的,特別是未來發展仍有許多有利條件,前景光明美好。
一是有“一國兩制”和基本法的保障。“一國兩制”是香港保持長期繁榮穩定的最佳制度安排。作爲“一國兩制”方針的法律化、制度化、具體化,基本法明確了香港的法律地位,並保留了香港以往的成功要素和行之有效的政策做法,如香港仍是單獨關稅區,保持自由港地位,可在經濟、貿易、金融、航運、通訊、旅遊、文化、體育等領域以“中國香港”名義,單獨地同世界各國、各地區及有關組織保持和發展關系,簽訂和履行有關協議。這些規定使得香港的既有優勢得到延續和鞏固,爲香港保持繁榮穩定提供了堅強的法律保障。
二是有獨特的優勢。香港在長期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如高度自由開放的經濟體制、低稅制、國際投資者熟悉的普通法制度、先進完善的基礎設施、廣泛的國際聯系、自由流通的資訊以及衆多的高素質人才等等。回歸後,香港與內地的合作更加緊密,已成爲聯系國家和世界的重要通道和內地“引進來”、“走出去”的雙向服務平台。對內地來說,香港的獨特優勢在于其廣泛的國際聯系,可以通過香港擴大開放,走向國際;對國際投資者來說,香港的獨特優勢在于其與內地的密切聯系,可以通過香港分享內地經濟發展成果。這些獨特優勢是其他地區和城市無法替代的。
三是有祖國堅強後盾爲支撐。“大樹底下好乘涼”。背靠祖國是香港的最大優勢,祖國內地一直是香港繁榮穩定的強大依托和增長的動力源泉,也是香港抵禦外來風險的堅強後盾。香港回歸以來,中央政府先後出台了一系列支持香港發展的政策舉措,爲香港拓寬發展空間、增強抵禦外部經濟風險能力等發揮了重要作用。比如說“個人遊”,CEPA(《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離岸人民幣業務,服務業對港開放在廣東“先行先試”,建設前海、南沙、橫琴三個粵港澳合作平台,“滬港通”,兩地基金互認等,都是著眼于香港發展和兩地互補互利需要“量身訂造”的。國家“十二五”規劃涉港澳內容專設一章,體現了中央對支持港澳發展和加強合作的重視。“十三五”規劃也會充分考慮香港因素和發展需要,發揮香港在國家發展中獨特而重要的作用。總之,中央對香港的關心支持是不遺余力的,因爲香港不僅是700萬港人的香港,也是13億中國人的香港。中央對香港的各項方針政策、作出的決策決定,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爲了香港好,爲了香港同胞好。只要是有利于增進香港同胞福祉,有利于深化內地與香港合作,有利于維護香港長期繁榮穩定的事,中央都會積極去做。特別需要指出的是,中央始終關心、愛護香港青年一代的教育、成長和發展,並將進一步加強內地與香港的青年交流,爲香港青年成長、成才、成功創造良好條件。
四是有難得的發展機遇。這個機遇就是國家在世界經濟重心向亞太地區轉移的大背景下和平崛起,而香港有幸處于其中,並且處于有利地位。我國經過建國60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近40年的艱苦奮鬥,創造了人類曆史上的發展奇迹。去年經濟總量已經超過10萬億美元,穩居世界第二;外彙儲備3.8萬億美元,居世界第一;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27.8%,高居全球首位。我國還是世界上吸收外資最多的國家和第二大對外投資國,230多種主要工業産品的産量居世界第一,多項裝備制造技術走在世界前列。最近我國宣導的“一帶一路”、自由貿易區戰略以及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世界各國和地區反響熱烈,都想積極搶搭中國發展的順風車。作爲背靠祖國實行“一國兩制”的特別行政區,香港在分享國家發展機遇和成果方面處于“近水樓台先得月”的有利地位,更有條件、更有機會、也更應該抓住國家發展帶來的重大戰略機遇,在助力國家戰略的過程中拓寬服務市場、謀求新的更大發展。比如說,在實施“一帶一路”戰略的過程中,香港可以發揮國際金融中心和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的優勢,爲“一帶一路”建設提供多元化的投融資和資産管理服務;還可以發揮香港法律、會計、管理、谘詢等服務專長,打造“一帶一路”專業服務中心等。
“來而不可失者,時也;蹈而不可失者,機也。”要把上述有利條件轉化爲發展成果,香港必須抓住曆史機遇,把自身優勢發揮好,從服務國家戰略中找准自身定位,繼續爲國家全面深化改革和對外開放發揮獨特而重要的作用,與內地同發展、共進步。當前,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是香港社會的最大公約數和主流民意。普選法案被反對派捆綁否決後,行政長官梁振英和特區政府及時把施政重點轉到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上來,得到了香港市民的廣泛支持。中央高度認同並將給予全力支持。希望香港社會各界在特區政府領導下,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千方百計把經濟民生問題解決好,爲香港長期繁榮穩定奠定堅實基礎,譜寫“一國兩制”實踐新篇章。(原載紫荊雜志2015第八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