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資大清洗引發解約矛盾:信託機構不服 配資機構“認栽”

第一財經日報

text

【亞太日報訊】據一財網報道,一度在A股牛市中風生水起的場外配資因為新一輪的存量清理即將面臨“退場”,但這一波場外配資最強封鎖令也正在引發一些衍生問題。

目前市場上已經呈現一致的聲音,即場外配資不僅僅停留在“不好”的層面,而是將其釘在了“違法”的十字架上,配資機構和配資客只能“認栽”

一度在A股牛市中風生水起的場外配資因為新一輪的存量清理即將面臨“退場”,但這一波場外配資最強封鎖令也正在引發一些衍生問題。

按照監管規定,各轄區券商被要求在9月30日前完成違法配資的主體清理工作,不同券商清理力度和方式各不相同,但不到一月的時間讓部分券商採取了雷厲風行的“一刀切”清理行動,試圖單方面與相關信託機構、配資公司一刀兩斷,由此引發了違約矛盾。《第一財經日報》獲悉,已有信託機構不服券商單方面終止服務,而公開發出溝通函要求對話。

面對這場自上而下的大清洗,大部分配資機構、配資客都要面臨單方面被違約,但記者瞭解到,由於在法理上站不住腳,被違約也只能“認栽”。而從上一輪清洗到這一輪,配資機構交給配資客的說法大多只能是——不可抗力違約,不承擔責任。

信託機構約券商領導面談

《第一財經日報》此前從各方獲得的資訊顯示,各地證監局對轄區內證券公司下發落實19號文的通知,要求其在前期核實工作的基礎上,限期完成利用資訊系統外部接入開展違法證券業務活動的清理整頓工作。而此次清理整頓的核心是徹底清除違法違規的配資帳戶,重點則是違規接入的以恒生HOMS系統、上海銘創、同花順為代表的具有分倉交易功能的資訊技術系統。

而這一輪配資大清洗也讓不少配資機構突然間斷了配資路,不少信託公司稱,收到來自相關券商的告知函,擬對違規從事證券業務的帳戶予以清理,要求信託公司在一定期限前處置相關帳戶和資產;若在截止日未處理完畢,相關券商將對相關帳戶採取“限制資金轉入”和“限制買入”等限制措施。

而這讓不少信託機構感到突然和不服。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從知情人士處獲悉,近日中融信託就因為這一輪配資清理與合作券商華泰證券矛盾公開化,於9月8日正式向華泰證券發出溝通函,表示為避免終止外接系統資料服務引發的不必要的糾紛,希望雙方領導能進行面談,協商應對方案。

“近期,我司接到貴司部分營業部的電話通知,內容主要為貴司將根據證監會的要求於2015年9月30日起終止向我司提供任何外接系統的資料服務。由於我司有多個信託計畫正在使用該資料服務,信託規模較大,涉及投資者眾多,貴司單方停止相關服務可能引發投資者與貴司及我司的糾紛,甚至群體性事件。”中融信託方面透露,目前接入華泰證券系統的存續信託計畫38個,信託規模133億元,涉及投資者758名,其中自然人691人、機構67家。

浙江一信託機構人士接受《第一財經日報》採訪時稱,這一輪清理場外配資涉及的信託主要是兩種:傘形信託模式和傘形二級分倉模式。“我們的傘形信託模式的客戶並不涉及配資,只是客戶加了一個杠杆,但目前由於不同券商清理受罰不一樣,有一些是一刀切,兩種模式都不給接入了,這對我們來說比較被動,給客戶也不好交代。”

中融信託就辯解稱,公司證券投資信託計畫均為依法合規設立的金融產品,並未從事或變相從事違法違規配資活動,也從沒有為恒生HOMS、上海銘創、同花順等場外配資系統提供介面的行為。“截至目前,我司未收到任何監管部門叫停證券投資信託業務及資料服務的任何通知。”

“按規定,信託機構歸屬銀監會管理,到現在為止,銀監會並未有發文要求叫停任何存量傘形信託。”該人士稱。

不過,歸屬證監會管理的華泰證券並不是這麼考慮的。“公司作為資本市場的參與主體,堅決擁護、支持中國證監會等國務院多部委為穩定資本市場、維護經濟健康發展做出的一系列重要決策部署。”華泰證券在給記者的回復中稱。

配資機構“認栽”

券商要斷掉信託機構外接系統的資料服務,信託機構一方面要面臨銀行方面的罰息,另一方面要面對來自客戶,尤其是機構客戶要求的違約賠償。

“我們已經開始和客戶溝通清理,銀行不願意免掉罰息,認為沒有依據,只能再跟銀行溝通。”上述融資人士抱怨,監管政策變化太快,之前要求是存量不動,這使得信託機構還手握大量配資合同,但突然存量也要清理,券商要單方面違約,也沒能給出“像樣”的說法。

不過,該人士同時稱,監管層發了要求,券商要斷也沒有辦法,只是希望給信託機構出一個合理的依據。

和信託機構不同,更多的配資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稱,在當前的環境下,即便配資機構以及配資用戶存在諸多的不滿和抱怨也“無濟於事”,主要原因在於“合法合規”的邊界和原則的界定。目前,市場上已經呈現一致的聲音,即場外配資不僅僅停留在“不好”的層面,而是將其釘在了“違法”的十字架上,配資機構和配資客只能“認栽”。

而在退出的道路上,如何才能讓客戶“心平氣和”地選擇退出,而不爆發群體性事件成為配資市場和平臺關注的重點。

一位配資平臺負責人此前為《第一財經日報》講述了某平臺發生的案例。在清理的過程中,一家券商致電平臺,稱收到相關部門通知,有一筆金額高達2000萬的資金池不能繼續合作,要求在當時的週五之前必須收掉。“客戶意見很大,大部分客戶是有損失的客戶,但是只能‘認栽’。”上述負責人稱,客戶抱怨聲音非常大,但是由於已經出臺相關政策,在法理上站不住腳,因此發生群體性事件的可能性比較小。

本報記者瞭解到,配資平臺能夠給予客戶補償的也僅僅是退還一些利息,平臺利用自有資金補償並不現實。但是部分平臺並不會“坐視不理”,而會給客戶一些選擇,從現有陽光下的線上配資帳戶,轉入線下個人真實帳戶,而這部分資金來自於頗有爭議的“民間資金”。

而大清洗後如果配資公司仍然有心“見縫插針”,那麼會在前期股市紅火階段,已經出臺的關於允許個人開通20個帳戶的政策上做文章,將一人多帳戶的現狀替代平臺利用外界HOMS、同花順等系統的方式,進行人為分倉,但是這種方式的風控難度極高,需要平颱風控人員不間斷地人工切入不同的帳戶,在市場仍然存在波動的情況下,穿倉可能性也隨之水漲船高。

對於配資客而言,由於平臺擁有“政策不允許”這把利劍,因此諸多不滿依舊無處發洩。要麼順從平臺改變後的規矩,將資金轉入個人項下多個帳戶,要麼就接受平倉。

一位逐步清倉的配資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稱,由於形勢變化太快,因此大量的配資公司仍然手中握有同機構簽訂的資金合同,如今,這些合同已經走到廢止的邊緣,資金機構面臨同樣市場壓力的情況下,對配資平臺予以的不同程度的罰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