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行城市:從“以車為本”到“以人為本”

APD NEWS

text

為響應聯合國第二個全球道路安全周,思匯政策研究所於5月7日舉辦題為“步行城市,樂活街道的研討會。研討會以“行人網絡規劃、“行人安全和“道路與公共空間為主題,從香港的城市道路切入,19位香港及海外政策決策者、學者及工程學家做出了分享和討論。

香港擁有世界級交通系統的美譽,向來著重提高車輛流動的有效性。香港道路規劃現狀是“以車為本,所以有關建設往往犧牲了其他道路使用者的安全性、方便性和舒適度。

香港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在開幕演講上說,香港交通系統中90%的道路是為車輛通行而建造的,然而幾乎每位香港市民都需要每天在道路上行走。如何讓行人在道路上行走得更加通暢,更加有效率,是政府和學界要關注和解決的問題。

多位香港及海外學者在論壇上提出建議,政府應該在規劃道路時更多考慮行人的方便和安全。香港道路中窄路較多,車道多為幾個方向並存,因此常常出現行人過一條馬路要等三個紅綠燈的情況,為行人通行造成不便。另外在一些交通複雜的地段,如尖沙咀區域,行人想要到達道路對面,甚至要經過幾條地下通道,同時又缺少清晰的地圖標示,給行人尤其是遊客帶來極大困擾。

  

  5月7日,香港學者在研討會上分享尖沙咀的道路建設方案。亞太日報高鳴攝。

國外專家在論壇上分享了國際經驗。例如,倫敦和紐約等大都會,政府近幾年投放資源,把部分行車道改成行人專區或行人道。這一舉措不但改善行人網絡的覆蓋和連接,美化街道環境設計,同時也鼓勵了市民減少開車,以達減排和節能之效,更有助於促進市民健康。

此外,城市尾氣污染方面,歐美等國家對香港及內地也有借鑒之處。例如東京、柏林都設置了“尾氣標準限行區,機動車只有達到歐三標準才能駛入相應區域,更加適合市民在城市中步行及進行社交活動。

在城市規劃及城市設計角度上,街道是最重要的城市生活空間之一。因此,把街道環境變得更吸引、更具活力及更安全,不但可以為居民提供一個集休閒、社交、玩樂於一身的優質生活空間,同時也為旅客提供一些具地區或本土特色的旅遊熱點,讓市民和遊客在城市中的居住及遊覽,享受著欣賞“身邊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