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地青年音樂家攜手推動中樂創新

亞太日報

text

長笛(趟恩琪)圓號(何鑑亨)及琵琶(彭偉倫)首次演繹樂團總監梁志鏘創作的樂曲《和》。

文|香港大學文學院助教 王爽

提起中樂,自然會聯想到“嚴肅”與“傳統”。今年暑期在香港大會堂劇院舉行的喜動樂樂音樂會《香港原創音樂×微電影》卻以豐富多變的音樂形式大玩跨界,盡顯創意,將“喜樂”與“動感”貫穿於嚴肅的作品主題當中。

“喜動樂樂”這個音樂新組合成立於2014年底,為“樂樂”國樂團的延伸。在秉承“樂樂”傳統與創新結合的主旨基礎上,喜動樂樂更蘊涵了“起動、爆發力、工程”的喻意。其成員皆為受專業音樂及教育訓練的年輕音樂人及資深音樂導師,以傳承及推動中樂創意演奏以及音樂教育為使命。

前不久在香港大會堂舉行的音樂會是喜動樂樂自成立以來的第二次登臺,也是樂樂國樂團對“音樂×微電影”演出形式的重溫。如何在已有的審美框架內持續創新,如何對嚴肅的音樂主題注入“喜樂”元素,都是樂團總監梁志鏘在音樂會籌備期間反復推敲的問題。而演出現場,音樂的扣人心弦與演奏者娓娓道來的幕後故事相得益彰,張弛有度,讓筆者驚喜連連。

本次音樂會上演的作品全部由香港作曲家創作,主辦方希望通過注入新元素,為香港大眾以及內地音樂家帶來“很香港”的創新中國音樂。音樂會以梁志鏘為小提琴與中西樂隊創作的作品《星夜心潮》拉開序幕。在他本人的指揮下,中西樂器獨立聲部的交織彷佛繁星一樣,在法國號及低音大提琴構築的深邃夜空般背景中穿梭碰撞。細碎的旋律並不和諧,卻帶來了豐富的層次感與想像空間,使樂曲更富有弦外之音。作曲家有感于世代的枯榮興衰、人生的沉浮起跌,以曲寄情,賦予了這首新音樂作品深厚的人文關懷。

第二首由“四不像”組合演奏的《火舞》讓人耳目一新。笙、長笛、薩克斯及法國號四件風格迥異的樂器不僅激發了音色所演繹的潛能,更展現出了非常規的演奏技巧及流行節奏,時而狂野,時而浪漫,四人盡情發揮,極富音樂感。由梁智軒為鋼琴、二胡與中樂隊創作的《尋覓時空的旅程》已是在香港大會堂的第二次上演。本次演出較首演更加成熟,樂隊的演奏狀態更為鬆弛,音樂的發揮也更加到位。兼任鋼琴演奏及指揮的朱偉恒表現出色。他悠然地遊走和穿越夢幻飄忽的旋律和中段愜意輕快的藍調,在彈奏的同時還要用身體動作及眼神“指揮”樂隊,足見演奏者對音樂的掌控力。

最具挑戰性的是二胡及鋼琴的華彩樂段。這一段節奏富有張力,使兩個樂器各展所長,並充分考驗演奏者處理空拍的能力以及二人的默契配合。雖然偶有微小瑕疵,但絲毫不減音樂表現力,令觀眾在“尋覓”中如癡如醉,也可見樂隊成員為音樂會付出的努力。

接著,音樂作品風格從西方轉為中國傳統,由來自北京的中央音樂學院聖風室內樂團與喜動樂樂聯手呈現世界首演作品《夙夜》。王超鵬創作的這首樂曲取材於《詩經》,音樂的詮釋遵循了《詩經》中一字一音的歌詩傳統,節奏平實、均衡。由梁志鏘執棒,樂隊也駕馭得宜,展示了香港青年作曲家以及兩地青年演奏家所觸及音樂文化之廣。

北京中央音樂學院聖風室內樂團首度來港合作。

音樂會下半場首先由兩地樂隊演繹黃學揚的首演作品:雙協奏曲《彩霞》。三弦、小提琴的對話令聽覺煥然一新。樂曲的行進通過速度、力度、和絃、旋律的層層漸變推動,可看出作曲家黃學揚學院派的嚴謹與細膩。接下來是最令人期待的跨媒體作品《兒時的一陣雨》,配樂由樂團委倫偉傑創作。以小女孩為主題的微電影伴著默片配樂式的敲擊樂,展開了一段溫柔夢境的描述。配樂點綴得當,音色的選擇也恰到好處,作曲家不僅通過通透的聲音質感描畫孩童的簡單純淨,更嘗試多種音色,力求對現實生活中的聲效進行模仿。但美中不足的是,顫音琴在演奏過程中突然受損,使原本空靈的音響大打折扣。儘管如此,劇中小女孩使觀眾萌發的愛意仍然充斥著音樂廳。片尾字幕滾動時,音樂已停止,取而代之的是臺上與台下的靜靜等待,讓筆者頗有意猶未盡的不滿足之感。

敲擊樂配合微電影演繹跨媒體作品《兒時的一陣雨》。

接著,兩首圍繞傳統主題的作品《小河淌水》、《京趣》由來自北京的青年演奏家們呈現。兩首樂曲分別以雲南民歌及京劇曲牌為藍本,曲作者充分發揮現代作曲技法,將中國弦樂的韻味與技巧發揮到極致。演奏家們則憑藉深厚的功力,極富魄力地將每一個音符的表現力最大化。絢麗的音色與技巧令人屏息,使全場熾熱。

壓軸演出是梁志鏘為長笛、琵琶、法國號以及中樂隊創作的樂曲《和》,這個作品也是首演。作品的創意與內涵傳承了中國哲學中“道”的概念。蘊涵豐富意象的旋律不僅詮釋了“天地人和”的中華民族核心處世觀念,更滿懷詩意地重溫了本次兩地青年音樂家合作交流的主題。曲終,觀眾爆發出的歡呼聲也為當晚這場充滿創意與熱情的盛會畫上了完美的句號。

幾天的合作與交流讓兩地年輕人感觸良多。這次活動不僅讓本地的青年中樂演奏家學習了中央音樂學院學子精湛的演奏技巧,也為香港作曲家提供了一個展示平臺,使來自內地的音樂家充分領略了國際大都會——香港的文化創新與包容。(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