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貴陽7月12日電(記者楊洪濤、王健)在此間正在召開的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2014年年會上,來自美國、日本、丹麥等國家和地區的金融、環保領域專家、企業家認為,中國綠色發展有很好的前景,但綠色轉型還面臨諸多挑戰。
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說,由於缺乏鼓勵綠色投資的激勵機制,中國污染性項目供給過度,而綠色項目面臨供給短缺的困境。
北京東方園林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何巧女分析說,中國城市水面大部分被污染,而治理需要大量資金。地方政府治理污染的決心很大,但沒有可抵押的資產,融資很困難。
“誰願意為綠色發展付費?誰願意去做這種綠色投資?”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世錦說,這是談及綠色投資首先要面臨的問題,必須要解決綠色發展的受益顯性化或市場化問題。
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副理事長王忠民認為,中國正處於快速增長階段,發展方式的轉變給綠色帶來的成本是巨大的,具有社會責任的保障基金要堅守環境和綠色的責任。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可持續金融系統設計與研究聯席會主席謝孟哲說,經濟增長模式受經濟政策和環境政策的巨大影響,經濟增長關注的焦點越來越轉向了環境友好領域。在綠色投資領域,只追求短期目標的機制是不合理的。
據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委員、中國銀行原行長李禮輝透露,按照狹義綠色信貸的標準,中國的商業銀行所發放的綠色信貸餘額大概是5萬多億元人民幣,僅佔商業銀行全部貸款的8.9%左右。“我們所有的商業銀行貸款都應該達到綠色信貸的基本標準。”李禮輝說。
為此,一些專家呼籲,在投資中國綠色轉型中,政府應該分清自身角色,找準自己的定位。
中國投資公司前總經理高西慶認為,政府要用市場的方式解決問題。過去幾十年裏,中國政府對市場干預很大,造成市場某些方面發育不完善,對於現在提倡的綠色經濟,“政府既要減少干預,又要增加干預。”
他說,對於因為石化能源使用等造成的污染,這樣的歷史欠賬政府應該做更多的事,修改規則使得污染成本提高;另一方面,在與民爭利的行業更多退出。
劉世錦說,最終綠色發展給我們帶來的並不是一個負擔,節能減排和環境治理可以創造新的技術上、經濟上新領地,甚至為新的發展帶來新機遇。中國有後發優勢,中國有很大優勢,設備能力包括新能源方面的開發設備能力都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