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德对伊朗局势表态的微妙差异,值得仔细品味

观察者网

text

1月3日,美国美军无人机在伊拉克巴格达国际机场附近发动空袭,将伊朗革命卫队“圣城旅”将军苏莱曼尼刺杀,震惊了全世界。苏莱曼尼之死是1979年人质危机以来使美伊两国最接近战争的事件。事后,欧盟三巨头英法德三国陆续表态。观察者网就欧洲各大国在美伊冲突中的立场等问题,采访了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主任郑春荣教授。

【采访/ 观察者网 武守哲】

观察者网 :德国外交部发言人德默尔(Ulrike Demmer)第一时间发表演说,认为苏莱曼尼将军被空袭刺杀一事,是“美国针对伊朗一系列在中东挑衅行为的回应”,可不可以说,德国总体上从立场上讲,是完全站在美国这一边的?如果我们把当时所有一线重量级的德国媒体如《明镜》周刊、《世界报》、《南德意志》报的即时报道做一个汇总的话,就会发现大部分德媒不但没有谴责美军的这一突发行动,反而认为美国在中东除掉了一个“祸害”,如何看待德国媒体的这一反应?

郑春荣 :对于美国的空袭暗杀行动,德国以及欧盟方面虽然对由此带来的中东紧张局势的升级深感忧虑,换言之,内心并不赞同美国的做法,但是,在公开场合,它们都把责任推到了伊朗身上,究其原因,它们并不想得罪美国。与此同时,它们又想拉住伊朗,让它留在伊核协议内,为此警告伊朗不要让冲突升级。对于德国及欧盟而言,如何处理好让伊朗留在伊核协议内的希望与不得罪美国之间的平衡,是一个严峻挑战。

目前,特朗普对于欧洲国家不追随美国退出伊核协议,而是想办法与中俄联手,坚持伊核协议的继续履行,深表不满,包括对美国暗杀行动后,法德英三国的表态,也颇有微词,因为按照特朗普的逻辑,美国的行动也是为了欧洲的利益。

《南德意志报》第一时间的报道:“谢谢您,伊万卡的爸爸。”

观察者网: 当地时间1月5日晚,伊朗政府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在第五阶段,伊朗取消了所有伊核协议对其限制措施。欧洲各大国的反应迅速由苏莱曼尼遇刺一事转到了伊核协议上,并且英法德三国联合发了一个声明,敦促伊朗回到原来协议的轨道上。郑教授可否分析一下,为何欧盟领头的各国依然对伊核协议这么关切?

郑春荣 :法德英三国坚持伊核协议,主要不是因为这份协议是在欧洲国家、尤其是德国斡旋下,经过长年谈判才好不容易达成的。根本的动因在于安全方面的关切,如果伊核协议彻底失效,这意味着伊朗重启核计划,中东将因为核军备竞赛而安全风险陡增,这势必给欧洲国家带来严重的安全挑战。而且,中东局势本就紧张、脆弱,如果地区冲突加强,会使恐怖主义滋生肆虐,这会给欧洲带来严峻的难民和恐怖威胁。最后,伊核协议的达成,一度给欧洲国家、尤其德国带来了美好的开拓经贸合作的愿景,当然,这一状况由于美国重启制裁,前景暗淡了许多。

观察者网: 路透社1月9日消息,德国把驻扎在伊拉克北部的120名士兵撤走了30名。克罗地亚和斯洛伐克也有从伊拉克撤军的行动。郑教授可否分析一下,像美军这次这种不涉及北约联合作战的单方面行为,在何种程度上能影响欧洲的北约盟友在中东的军事行动?

郑春荣: 继德国出于士兵安全考虑,撤走了部分士兵后,北约也撤出了一部分兵力,其中包括参与北约行动的克罗地亚和斯洛伐克士兵。美军在中东的特立独行,给其欧洲的北约盟友在中东的军事行动带来了很大安全隐患和不确定性。不过,从特朗普最近有关北约应更多介入中东并将北约成员国扩展到中东的言论来看,美国此次在伊朗的暗杀行动,除了有转移美国国内视线的考虑,也包含着进一步在中东煽风点火,把北约更大程度拖入中东冲突的考量,这是北约的欧洲盟友无论如何不愿意见到的,其中的原因之一,也在于,它们不想因此在中东与俄罗斯直接对抗。

去年八月,德国国防部长卡伦鲍尔慰问在伊拉克执行军事任务的德国军队(@德新社)

观察者网: 上周一,俄罗斯总统普京邀请德国总理默克尔访俄,周六两人将在克里姆林宫会面谈伊朗局势问题,德国外长马斯也会列席会议。从军事能力和在中东力量的存在感角度看,貌似法国和英国的话语权更重。为何普京选择和默克尔对话而非马克龙或者约翰逊?

郑春荣: 由于历史的原因,德国在欧洲的对俄关系中占据特殊的地位,相较于欧盟其它国家,德国更加积极地促进俄罗斯在欧盟的利益,充当着俄罗斯同欧盟打交道的“辩护人”。虽然乌克兰危机爆发后,在默克尔的推动下,欧盟对俄罗斯实施了经济制裁,但德国始终对俄罗斯奉行双轨战略,既延续制裁又保持对话与有限合作。

在特朗普退出多边进程后,在德国方面,在诸多国际问题、包括伊核问题的解决上需要俄罗斯的协助;在俄罗斯方面,它面临日益严重的经济压力,加之美加大对俄制裁力度,普京也在寻求与欧洲、尤其是德国的务实经贸合作的增强。

据悉,默克尔对俄罗斯的此次访问,是在去年年底、也就是美伊冲突升级前就已经约定的,双方将就伊朗、伊拉克、叙利亚、利比亚等一系列国际危机交流看法,寻求共同立场。双方还将讨论北溪2号线问题,在美国实施域外制裁背景下,尽快完成管道铺设等工程,是俄德的共同关切。

1月11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克林姆林宫会见了来访的德国总理默克尔(@今日俄罗斯)

观察者网: 英法德三国首脑对美军空袭暗杀苏莱曼尼之后,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的言论相对来说是最激进的,他说“苏莱曼尼手上沾着英国士兵的鲜血”,并且敦促伊拉克政府允许英军继续驻守当地。相比法德,显然英国跟随美国更紧,这会不会影响欧盟内部在此问题上的步调一致?

郑春荣: 英国总体上与美国靠得更近,包括在对伊朗政策上。首相约翰逊在去年9月就曾表示过,支持特朗普总统提出的与伊朗达成新的核协定的要求,由此与德法英此前提出的拯救伊核协议(JCPOA)的立场有所偏离。约翰逊的此番表态,也有讨好特朗普的考虑,何况在2020年1月31日英国脱欧后,约翰逊期待着与美国达成特朗普曾允诺的贸易协定。英国亲近美国的立场,与法德立场并无本质区别,但是,法德并不想完全追随美国,而是希望保持一定自主性,因此,英国过于倒向美国,不利于欧洲方面步调一致,会削弱欧洲在伊核问题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苏莱曼尼的手上沾着英国士兵的鲜血(@天空电视台)

观察者网: 德国目前国内的第二大党绿党,看起来和德国媒体和一些其他政党在这个问题上意见不一致,他们认为目前中东安全局势恶化,德国应该把所有的驻军全都撤回。郑教授,您如何看待德国国内不同党派对此问题上的分歧?

郑春荣: 德国目前有约130名官兵驻扎在伊拉克,在美国空袭暗杀了伊朗将军苏莱曼尼后,德国联邦国防军已停止了对库尔德人和伊拉克中央政府的安全部队训练行动。但是,对于德国反对党绿党和左翼党而言,这还不足够。鉴于中东安全局势恶化,为了保障联邦国防军士兵的安全,它们要求联邦国防军彻底撤出伊拉克。执政党基民盟/基社盟以及社民党则认为现在完全撤出,时间还过早,它们认为德国应延续参与打击“伊斯兰国”的行动,培训伊拉克安全人员,确保地区稳定。

总体上,德国左翼阵营的政党在联邦国防军参与海外行动上更为克制,社民党由于参与执政,也不便于在目前情况下提出过于激进的撤军方案。相比较而言,中右翼的基民盟/基社盟则不希望德国轻易减弱其在中东的影响力。需要指出的是,德国联邦国防军在伊拉克参与的不是作战行动,而是培训行动,这也是国内民意能够接受的原因之一。不过,如果中东安全形势恶化,例如战火蔓延到伊拉克,基民盟/基社盟势必也会接受撤军要求。总体上,执政党与反对党在撤军问题上的分歧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

欧盟三巨头:德国联邦总理默克尔、法国总统马克龙以及英国首相约翰逊(@路透社)

观察者网: 美国炸死苏莱曼尼的做法,被外界一些声音看作是国家恐怖主义,但在欧洲盟友那里,似乎并没有这样的道德负担,也并未因此谴责美国。造成这种双重标准的原因有哪些?

郑春荣: 欧洲盟友纵然心里不赞同美国的蛮横做法,但也不愿意公开得罪美国。因此,他们的表态会特别小心,首先要把美国的行动归咎于伊朗方面的挑衅,其次也要话里有话,表示不希望中东局势恶化、升级,这当中夹带着些许对美国做法的批评。

欧洲不希望被特朗普政府绑架,日益陷入中东战争的泥潭,但是,它也没有有效的中东战略,为此,它能做的,就是例如寻求与俄罗斯普京的对话、协调,以此来缓和中东局势。欧洲方面更关切的不是苏莱曼尼被暗杀,而是担心伊朗过激反应,重启核计划,从而导致中东局势一发不可收拾,这也促使欧洲方面更多地尝试施压伊朗方面。

观察者网: 欧洲在中东有很多石油产业合作,对于他们来说,如何平衡国家经济利益和美国盟友立场之间的关系?

郑春荣: 欧洲在中东既有重大的安全利益,也有着广泛的经济利益,尤其是能源方面,因此,缓和中东冲突,确保中东的和平与稳定,是欧洲的核心关切。要实现这一点,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美国的中东政策:如果美国采取的是建设性的政策,欧洲国家也愿意追随,甚至积极配合;如果美国采取的是破坏性的政策,欧洲国家则会试图与之保持适当距离,并增强自身在中东的话语权和建构能力。总体上,欧洲与美国在中东行动方式上存在差异,由于欧洲国家本身硬实力,尤其是军事行动能力有限,因此,欧洲方面更多地寄望于通过外交斡旋手段来缓和局势,这与动不动就威胁诉诸武力的美国有着显著差别。

1月5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就伊朗局势同阿布扎比王子萨义德和伊拉克总统萨利赫通电话(@法新社)

由于美国近年来加强实施“长臂管辖”,欧洲国家想要实现安全利益与经济利益之间的平衡变得更加困难,特朗普也不愿意看到,由美国承担维护中东安全的责任,而经济利益被欧洲国家攫取,因此,特朗普会变本加厉地要求欧洲加强在中东的投入。由此,欧洲不仅更难以获取经济利益,甚至存在着被进一步拖入中东战争泥潭的风险。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