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雜思:有色眼鏡和陸港矛盾

未知

text

到港大交換的半年,周圍的朋友除了噓寒問暖,關心我的生活近況,問得最多的還是香港人對內地的態度。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香港和內地在一些事情上開始“互掐”。主流媒體也好,微博臉書一系列社交媒體也罷,“香港歧視”成了熱門的關鍵字。在一些“證據確鑿”的事實面前,香港和內地的矛盾的確顯得激烈。這也難怪我周圍的朋友都不約而同地關心起我這個內地客在香港有沒有受到欺負。

來港半年,接觸了很多香港本地人,總體感覺香港人還是很有素質的,也很少會做出什麼出格過分的歧視之舉。我也曾留心和港大的當地學生聊過關于內地客的話題,雖然沒有敵意,但對於那些拉著碩大的行李箱行走在銅鑼灣、尖沙咀或是海洋公園、迪士尼的內地遊客,他們或多或少有一種不自在的感覺。那些小時候愛去的遊樂場,突然被一群操著不同口音的人擠得水泄不通。又比如曾經愛吃的茶餐廳,因為登上了內地的旅行推薦榜單就變得長隊如龍。香港同學的那份不自在,也許可以理解。其實也很簡單,就像是老北京人在擁堵難行的環路上抱怨過蜂擁而至的外地客,也曾在過年幾天難得的清閒中感歎沒有那麼多外來人口的北京終於有了原來讓人感到愜意的模樣。對於自己的家鄉,人都有一種自私的“佔有欲”,也會自然地將現在與曾經的差距歸因於那些本來不屬於這片土地的外鄉人。這種排外思想,總會在城市變得龐大臃腫後或是在生活的某些方面變得沒有那麼舒適便捷的時候,在本地人心中油然而生。我們可以指責本地人“忘恩負義”,也可以拿出確鑿的經濟資料指標反駁這種排外思想是多麼不負責任。但有時候,在車水馬龍的街道,在水泄不通的商店,對於曾經那份寧靜安詳的懷念總會不受抑制地湧上本地人心頭。

所有城市的發展都會像是把雙刃劍,繁榮發展的同時,也一定會打破一些過去的美好。對於中心城市來說,它的繁榮也一定會輻射向外,吸引著來自四面八方的人流。這種吸引力又在人流湧入的時候轉化成發展動力,促使城市日新月異地進步。這樣雙向的轉換推動著城市發展的齒輪,帶動這輛列車不斷駛向前方。走得越遠,列車越大,要承載的就不單單是曾經簡單的架構。外來人也好,本地人也罷,互相理解互相包容,才能在新的架構下和諧地相處。個人抵不過發展的大潮流,但卻能在適應中不斷找到新的美好。

香港人和內地人之間的一些矛盾,其實很多時候都是在自己的預設條件下形成的。我承認,經濟發展水平越高、發展時間越長的城市中,居民的個人素質普遍較高。我也承認,內地人的素質在一定程度上是低於香港的,而香港也確實有更完善的社會制度去約束個人規範自己的行為。但我不承認,內地遊客就等同于沒素質,而香港人就是有素質的代表。無論哪個地區,都有不同情況存在。香港人也許應該捫心自問,又有多少人在潛意識中早就因為某些報導或是隻言片語的負面新聞,就對內地人打上了不文明的標籤呢?而在這之後,又有沒有不自覺地因為這個標籤對大陸人的審視標準變得更加嚴苛、甚至有些偏激了呢?

說實話,當網民因為旺角小童當街便溺的事情在網路上吵得沸沸揚揚的時候,我感到對香港所謂的高素質和捍衛個人權利的說辭深深的諷刺。很多香港人沒有弄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就一口認定低素質的內地遊客是罪魁禍首,這種論斷其實是戴了有色眼鏡。我相信香港人對於外來客的不文明表現出憤怒也是出於對自己生長的這片土地的熱愛,對於家鄉的保護和捍衛是可以理解的,可是這一切都不應當成為誤解的開端和偏見的理由。

也許是因為我們這個信息時代,高速的網路和方便的社交媒體讓每一個人有了開口說話的自由和權利,可與此同時也帶來了無端的爭吵。多一份的思考和理解,多一點的反省和寬容,有時都因信息的高速傳播變得那麼困難。我們都習慣了轉載和評論,都習慣了在網路上當一個無名英雄,當一次愛國憤青,卻忘了看看消息的來源,也忘了冷靜地去思考信息的真實價值。我很害怕誤會和謠傳成為兩地人民之間的阻礙,也害怕固有的印象和先決條件的謬論變成大家互相指責的導火索。卸下包袱,過濾那些別人口中的論斷,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這才是我們應該選擇的方式。願我們都能自勉,別讓別人的思考代替了你的思考,也別讓個別現象蒙住了自己發現真善美的雙眼。

吳沁俁是在香港的內地大學交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