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拜單車:“自行車王國”的回歸?

亞太日報

text

【亞太日報 虞超】曾幾何時,中國還被稱為“自行車王國”,如今北上廣川流不息的車流在那年還是由兩個車輪的自行車構成,一輛“永久”或者“鳳凰”牌的自行車騎出去就像現在駕賓士開寶馬一樣拉風。在那個年代若想談婚論嫁,男方沒有一輛自行車是說不過去的。

伴隨著“萬元戶”等富有時代氣息的詞彙傳遍全國,自行車也一度被四個輪子的小轎車所代替,夾雜著一大堆叫不出名字的山珍海味,成了那個時代的特點,並且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

而最近在國內幾大一線城市的街頭一些造型別致又不失時尚的自行車,宛如那一夜春風般,出現在大街小巷,讓人不禁感歎:“自行車王國”要再度回歸了嗎?

簡單的專注

在這些外觀個性十足的自行車背後,是一家年輕的創新型企業——摩拜單車(Mobike)。在鏡頭和聚光燈下,創始人胡瑋煒卻始終給人一種簡約而專注的感覺,她並沒有單純的將摩拜單車歸類於現在最流行的“互聯網公司”,也並沒有為“摩拜單車到底屬於什麼類型的公司”之類的問題話費太多的精力。11月22日是摩拜單車在深圳正式投入運營的日子,與此同時野獸騎行也在深圳發佈了小藍單車(Bluegogo),兩者幾乎短兵相接。然而在胡瑋煒被問及現階段的競爭對手時,她表示“並沒有太多關注”。她說,當下的精力只會專注於自身的產品,從舒適度,使用便捷度,單車的耐用程度等方面進一步提升用戶體驗。在她看來,用戶的使用習慣決定了摩拜單車究竟能走多遠。

共用經濟or節能減排

“共用經濟”這個術語最早由美國德克薩斯州立大學社會學教授馬科斯·費爾遜(Marcus Felson)和伊利諾伊大學社會學教授瓊·斯潘思(JoeL.Spaeth)於1978年發表的論文(Community Structureand 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ARoutine Activity Approach)中提出。共用經濟現象卻是在最近幾年流行的,其主要特點是,包括一個由協力廠商創建的、以資訊技術為基礎的市場平臺。這個協力廠商可以是商業機構、組織或者政府。個體借助這些平臺,交換閒置物品,分享自己的知識、經驗,或者向企業、某個創新項目籌集資金。

共用經濟產生的根源是產能過剩,重複利用現有資源,放棄創造資源,可以實現對資源的優化配置和效率的提升。和Uber,滴滴,ofo一樣,摩拜單車也被人冠以“共用經濟”的頭銜,而創始人胡瑋煒卻出人意料的並未在這個話題上過多著墨,而是反復表達一個觀念:自行車無論是從路面佔用面積,碳排放量還是人員輸送量上都有著汽車所不可比擬的優勢,在一些路途並不太遠的情況下,完全可以選擇自行車而非汽車出行。

不管是不是共用經濟,摩拜單車都提出了一種新的理念,一種更為簡單的出行方式,讓人們在減少對汽車過於依賴的同時,也進一步實現了節能減排,緩解了城市的壓力。之前也曾有人認為自行車“作為一種過時的出行方式應該被淘汰”,但街上熙熙攘攘的人流中不時穿過一輛輛造型別致的單車,似乎用事實回答了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