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宮二號最快明日發射 將實現航天員30天駐留

亞太日報

text

【亞太日報訊】中國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計劃於9月15日到20日之間擇機發射。9日上午天宮二號已垂直轉運至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區,13日,天宮二號發射任務迎來首次全區合練,這也是此前進行的全系統合練之後的一次更重要的演練。

據《新京報》報道,7月9日,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運抵酒泉,開展發射場區的總裝和測試工作。9月9日,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與長征二號F T2火箭垂直轉運至發射塔架。9月11日,天宮二號任務進行了持續3個半小時的全系統發射演練。9月12日,發射“天宮二號”的長征二號F T2運載火箭進入加注前準備。早前,天宮二號已被包裹在火箭整流罩裡。

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發射後將開展在軌測試並建立自主運行模式,並與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進行對接。

天宮二號被稱為我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空間實驗室,也是目前我國載人飛行時間最長的一個航天器。在完成發射之後,它將在太空完成三大任務——航天員中期駐留;推進劑在軌補加;在軌維修技術試驗。

看點1:艙內設計更宜居方便天宮生活

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發射之後,將會有兩名航天員入住天宮,他們將在那裡工作和生活30天,驗證航天員中期在軌駐留,這也是目前為止我國載人飛行時間最長的一次任務。

在一個失重的環境中生活30天,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為此,天宮二號在內部增加了很多貼心的設計,更加方便航天員的工作和生活。

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總設計師朱樅鵬表示,為給航天員創造一個更好的生活和工作環境,系統地開展了宜居性設計,包括衣食住行,聲光、艙內裝飾、降低噪音等,並增加了一些輔助設施。

朱樅鵬介紹,這其中一個輔助設施,就是首次在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中使用可展開的多功能小平台。有了它,航天員可以在上面寫字、吃飯、做一些科學實驗,生活工作兩不誤。在通信方面,天宮二號上為航天員配備了藍牙耳機和藍牙音響便於天地通訊。

此外,艙內還用地板取代了地毯;艙內燈光則採用米黃色色調,亮度可手動調節,並為每個航天員安裝了床前燈。

看點2:天宮二號裝備更豪華裝載量提高

天宮二號與2011年發射的天宮一號有什麼不同?又有哪些技術上的突破?

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是在“天宮一號”基礎上研製的航天器,外形完全相同,卻承擔不同的任務——“天宮一號”是目標飛行器,主要執行的是和載人飛船配合完成空間交會對接試驗任務;而“天宮二號”則是我國第一個具備太空補加功能的載人航天實驗室,要第一次實現航天員30天駐留、第一次試驗推進劑太空補加技術,以及開展大規模的科學實驗。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空間實驗室系統副總設計師廖建林介紹,“天宮二號”不僅裝備更豪華、裝載量提高、內部環境更好,搭載的設備也更先進。

值得一提的是,“天宮二號”的系統設計是模塊化的,也就是說它出現問題時可以快速更換和在軌維修,這在國內空間領域屬於首創。

看點3:“天宮二號”將進行14項空間科學實驗

作為我國首個真正意義上的太空實驗室,“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除了要驗證航天員在軌中期駐留,還將開展14項空間科學和應用實驗,這也是我國載人航天史上空間科學任務最多的一次。那麼,究竟有哪些科學實驗進入到了這個空間實驗室?又會對我國科研和百姓生活帶來哪些影響?

“天宮二號”分為實驗艙和資源艙兩個艙段,利用其實驗室平台的支持能力,空間應用系統安排了一批體現科學前沿和戰略高技術發展方向的科學與應用任務。

主要涉及微重力基礎物理、微重力流體物理、空間材料科學、空間生命科學、空間天文探測、空間環境監測、對地觀測及地球科學研究應用以及應用新技術試驗等八個領域。

具體包括空間冷原子鐘實驗、綜合材料制備實驗、高等植物培養實驗,伽瑪暴偏振探測等空間科學實驗與探測項目;寬波段成像光譜儀,空地量子密鑰分配試驗、伴隨衛星飛行試驗等應用和新技術試驗項目等,共計14項。除了伽瑪暴偏振探測是與國外科學家合作聯合研究外,其餘13項科學實驗將全部由我國科學家自主完成。

航天員搭乘神舟十一號飛船與天宮二號對接後,也將會直接參與操作其中的兩項實驗,分別是綜合材料制備實驗和高等植物培養實驗。中科院空間應用中心有效載荷運控中心主任郭麗麗介紹,天宮二號也是未來空間站的一個雛形,它是真正意義上一個空間實驗室。為充分利用這個實驗室的資源,安排了比較豐富的科學應用項目。

空間冷原子鐘:有望實現3千萬年誤差一秒

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將開展的實驗中,包括了空間科學物理領域重點項目——空間冷原子鐘實驗,有望實現3千萬年誤差一秒的超高精度,對衛星定位導航等生產生活及引力波探測等空間科學研究將產生重大影響。空間冷原子鐘可以將航天器自主守時精度提高兩個數量級,大幅提高導航定位精度。

這個“長相”與我們日常所用的鐘錶完全不同的黑色圓柱體,也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台空間冷原子鐘。據介紹,日晷、水鍾、沙漏等計時裝置,其誤差為一天15分鐘。此後發明的機械鐘表,一年誤差約1秒。原子鐘出現後,人類計時的精度以幾乎每十年提高一個數量級的速度飛速發展。

將冷原子鐘放置在太空,對其他衛星上的原子鐘進行時頻傳遞和校準,相比從地面向太空發射時間信號,由於避免了大氣和電離層的種種干擾誤差會更小。這一技術應用到全球衛星導航系統中,其精度將大幅度提升。

高等植物培養:太空“溫室”種植水稻

人類生存的食物和能量來源絕大部分都由植物提供,如何在太空中種植物,成為人類長期在太空居住所必須解決的問題。在即將發射升空的“天宮二號”實驗室內,高等植物培養也是眾多科學任務中唯一的生命科學實驗。

現實情況下,在微重力的太空種植植物更加困難。此次“天宮二號”所搭載的高等植物培養裝置,就將在微重力的環境下搭建起一個溫度舒適、光照可控的迷你“溫室”。在這個溫室內,所種植的是糧食作物的典型代表水稻和綠葉植物的典型代表擬南芥。

中科院上海生科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研究員鄭慧瓊表示,以前沒有做過從種子到種子整個週期的生長實驗,天宮二號是我國第一次在空間進行種子到種子的實驗。

鄭慧瓊表示,這次從空間帶回來的種子要進行分析,看看種子裡面的成分有沒有發生改變,改變的原因是什麼。

為獲得植物太空發育全過程的圖像,培養箱內還安裝了三部相機,其中兩部為可見光相機,另一部則為具有特殊功能的螢光相機,用來研究綠色螢光蛋白標記的開花基因。

“植物開花與重力的關係,是這次空間實驗我們要重點考察和研究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