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记者探访北京小汤山医院。 中新社记者 韩海丹 摄
中新网北京3月30日电 (记者 杜燕)走进北京小汤山医院,从红至蓝的彩色病房映入眼帘,让人有一种错觉,这是一家医院吗?
17年前“非典”阻击战期间,北京小汤山医院在疫情最严重时临危受命,7天建成1000张病床,由部队医务人员全面负责救治工作,创造了非典患者最高治愈率、最低死亡率、医务人员零感染的“小汤山奇迹”。
3月30日,记者探访北京小汤山医院。 中新社记者 韩海丹 摄
今天,一众记者探访重启后的北京小汤山医院。
和17年前不同,小汤山医院新建病区从一层变为三层,色彩从单一变成红黄蓝绿紫等彩色油漆。
3月30日,记者探访北京小汤山医院。 中新社记者 韩海丹 摄
据介绍,小汤山医院应急改造工程包括新建近6万平方米,改造2.2万余平方米,设B区和新建病区两个病区,共1600余张床位。
新建病区是外部看起来的三层箱式房。北京小汤山定点医院工作专班副组长、北京小汤山医院院长穆毅带着记者绕着新建病区走了一圈,他指着房屋顶部说,其实3层设计的上部是设备用房,这相当于4层设计。
他介绍,新建病区在单体建筑设计上保证分区合理,洁污流线不交叉,尽量保证污染流线控制在建筑物的外侧,医护流线和送餐流线集中从建筑物的南侧进入建筑中心部位,从中间向两侧延伸。
此外,每个病区内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空气压力阶梯性递减,保证空气从清洁区向污染区流动,避免了空气污染;所有通道均设有门禁系统避免发生穿行错误导致的污染。
这些都是隔绝病毒传播的“硬手腕”。在病区,还有不隔绝爱的“软手法”。
穆毅介绍,病房之间的间距拉大,不仅给病人创造良好的休养空间,加强空气流通,减少互相感染的可能性,病区间还设有绿地,能有效舒缓病人紧张的心情。
进入病区大门,白色的墙面“跳出”或黄色、或绿色、或橙色的线条,就连白色的病房门上,彩色的弧线也让人心底增加一丝暖意。
“运用健康色彩和柔美的图案,以柔美的线条和色彩力量带来希望和温暖。”北京小汤山医院副院长胡路指着大门口的图案说,结合现有建筑条件,不仅让建筑更具人性化的特点,也能舒缓医患的精神压力,同时让医务人员方便辨识病区位置。
新建病区病房为箱式房搭建而成,呈三层五排鱼骨状结构,由走廊与围廊连接。
记者沿着大门正对着的一条通道往里走,这是医务人员进入病区的通道。
胡路说:“这条通就相当于‘鱼骨’,病区分列在两侧的‘鱼刺’。”
记者此次进入的地方是尚未收治患者的“清洁区”。沿途看到清洁区1-5、医务人员缓冲间、防护穿戴间1-7并提示“禁止通行”。胡路称,如果收治了患者,这里就是清洁区和污染区之间的缓冲区域。
在一间病房外,记者看到,每间病房的门上都贴着红色的“禁止通行”标识,原来一间病房有两扇对着的门,平时患者可从另一扇门出去,在封闭的走廊内活动,也可观看室外的春色。
门的一侧,是一扇观察窗,便于医务人员对病人进行监测;还有一扇传递窗,便于医务人员将餐品或者日常用品放置在内置的台子上,与患者之间无接触传递物品。
护士邢栋介绍,这个传递窗有内外两层门,门都关闭大约40秒后会自动启动紫外线消毒设备。
得到允许走进病房,“欢迎回家”的字样映入眼帘,并图文并茂地告知患者入院注意事项、用餐时间提示等内容。
环顾房间,单个病房面积较大,配有柜子、空调、电视等设施,病床旁还有呼叫对讲机、医用气体、网络接口等设施,保证了各种治疗抢救设备的使用和数据传输。
邢栋表示,每个床位的呼叫对讲机都是医患可视对讲系统,病人有任何问题都可以随时按下红色按钮,和医生护士“面对面”交谈。同时,在这个对讲机的屏幕上,患者还能查看“吸氧计时”“费用查询”,并能直接上网浏览网页。
此外,病房内,还配有智能音箱,患者可以随时点播自己喜欢的音乐、戏曲等内容。墙上贴有二维码,手机移动点餐或者购买生活用品等。
不仅仅是患者能享受“黑科技”带来的便利,这座重启的小汤山医院,也让医务人员和患者共享“黑科技”带来的高效诊疗体验。
“原来需要5-15分钟测量才能做出的判断,在短短几秒中可以完成。”北京小汤山医院放射科主任董大伟介绍,放射AI辅助诊断系统不仅能及时提示是否是可疑病例,还能精准定位,以及提示肺部感染面积,这是非常强大的优势。
他指出,速度快、定位准、能定量分析并进行预后评估是AI技术的特点,应用这个技术可迅速检出病例,而在往常,普通的影像学大夫需要把影像资料从头看到尾,然后再进行测量,通常需要5-15分钟。
这只是“黑科技”的一部分,医院还实现了5G远程医疗、视频会议、疫情防控影像智能诊断。此外,人工智能普遍应用于病例录入语音系统、自动分药机、人脸识别一体机、送货和消毒机器人、全自动紫外线消杀灯、智能污水处理系统等众多信息化技术科技的及时应用,节省了人力,提高了准确性,更减少了院内交叉感染风险,为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支持。
考虑到医务人员工作强度高,病区及办公区内都设置了医护休息区域。多彩的墙面、沙发、小圆桌,让医护人员走到这里,“有一种如同进入家门的视觉感受,迅速摆脱医疗环境带来的压力。”穆毅说。
他称,重新启用的小汤山医院,基础设施从满足基本所需到实现“平疫两用”,展现了新时代强有力的技术和服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