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蘭州6月17日電(記者白陽、馬崢、王豔明)1908年,當第一個徒步走完萬里長城的美國探險家威廉·蓋爾來到嘉峪關時,這裡還是一個茫茫戈壁灘上的殘破關城;一個世紀後,嘉峪關啟動了史上最大規模的修復工程,現代與傳統技術相結合,萬里長城西起點再煥生機。
“像人的身體一樣,古老的城墻也會生病。因為看不到城墻裏面,我們採用三維掃描技術,就像人體做CT一樣,把墻體的內部情況了解清楚。”嘉峪關關城文管所副所長張斌告訴記者,他們會根據掃描後得出的科學分析報告對症下藥,進行有針對性的修復。
嘉峪關是萬里長城的西端起點,也是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關口,曾經為往來商旅提供了安全和供給保障。600年風雨滄桑,如今該段長城除關城較完整外,不少夯土築成的墻體在漫長的風霜洗禮中受到較大損害。
為保護絲綢之路上的壯美風景,作為國家文物局“十二五”重大文物保護工程,總投資3.7億元的“嘉峪關文化遺產保護工程”於2011年正式啟動。項目計劃用三年時間,對嘉峪關關城城墻、嘉峪關市境內長城進行全面修復保護。
記者看到,在墻體保護維修工程現場,十餘個工作人員幾人分為一組,用古老的人工打夯法對關城部分墻體進行加固,每天的工程進度僅能完成30釐米深、60米長的距離。
“我們採用新老技術相結合的辦法,對長城實施科學保護。”張斌說,一方面借鑒國內外先進的文物保護技術和經驗,另一方面,修復工程遵循“修舊如舊”的原則,完全採用原材料、原工藝,先在墻體鋪上一層炒熟的黃土,然後進行手工打夯作業。
記者了解到,古人修築長城有著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特點,和東部地區以磚石結構為主不同,西北地區的長城基本為黃土夯築,保護起來也面臨更多問題。首先,風雨對黃土城墻的侵蝕現象較為嚴重;其次,因為天氣乾燥蒸發強烈,黃土的鹽鹼化也對城墻造成損害。
在這種情況下,相比於磚石長城“替換零件”式的修復方法,黃土長城的修復更不容易。張斌介紹,墻體保護維修工程僅僅是長城維修保護的一小部分,項目還包括關城木結構建築修繕工程、關城古建築油飾彩畫重繪工程、關城防雷工程、關城消防工程等十項內容。
在長城維修保護之外,“嘉峪關文化遺產保護工程”還將建設文化遺產監測中心,以及文化遺產公園等項目,全方位地展現嘉峪關的長城文化。據悉,整體工程預計於今年年底完工,嘉峪關市的基礎設施、周邊環境以及接待服務水準等將有望獲得顯著提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