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武汉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正清点物资,医院领取需指挥部同意。新京报“我们视频”出品
这些天关于一批口罩的流向,引发了一连串的质疑——为什么武汉协和只能分3000只,而武汉仁爱却能轻松分到18000只?这批KN95口罩果真不能用于一线防护吗?捐赠方和武汉仁爱医院是否利益相关……针对湖北红会的质疑汹涌而至,也让更多方面牵扯其中。
这批口罩的“奇幻漂流”还在继续,随着“剧情”越来越复杂,公众的疑问也越来越多,而湖北红会也受到了越来越多来自网民、媒体(包括央视跟人民日报)、官方的质疑或追问。
捐赠“左手倒右手”,大概率不存在
公众揪着当地红会调配的这1.8万只口罩不放,还各种深扒,虽然是因“协和仅获得3000只口罩,仁爱却能获得‘1.6万只’”而起,但“醉翁之意”不在口罩。
梳理“口罩风波”中的各方回应,不难看到,这里面确实“不简单”:针对口罩分发的“疑点”,湖北红会回应是统计“失误”,还称这批口罩来自“一家爱心企业”的捐赠,并称“部分物资是定向捐赠”。网友却惊讶地发现,所谓“爱心企业”的生物技术企业森根比亚,与武汉仁爱医院背后很可能是同一个老板。换句话说,是“左手倒右手”。
▲湖北红十字会回应口罩分配质疑:信息发布不准确,公开致歉。新京报“我们视频”出品
对此,森根比亚和武汉仁爱都矢口否认。森根比亚负责人称,他们与武汉任何医院没有任何股权和投资关联,“公司就是捐了些口罩给红十字会,想为疫情做一些贡献”,并且从未表示定向捐赠。可这负责人前脚刚说完“不定向”,后脚该公司员工接受采访则坚定表示是定向捐赠。
另一方武汉仁爱医院公布了口罩的使用情况,称已经用光了1.2万只,每天要发放2400只口罩,其中值班的医护人员约发放1120只,剩余1200多只则要发放给病人、社区居民、商超——医院紧缺的口罩每天还要发放800只给社区居民,仁爱医院也真的算是“仁”如其名。
我简单来理一理——湖北红会说:“我只是个搬运工,就是数学不太好”;捐赠企业很冤枉:“我只是想献爱心,不巧献给了没开诊的医院”;武汉仁爱则更无辜:“虽然我不接诊,但社区居民需要口罩啊”。
客观来说,从目前网上流传的股权穿透图来看,要说森根比亚和仁爱医院背后是同一个老板,证据还不足。根据这张图,森根比亚董事与深圳市一投资公司共同参股了湖南中浩茶油股份有限公司,而深圳这家投资公司又辗转与武汉仁爱医院发生关系。但两者的桥梁——中浩茶油已经注销,从股权结构来看,森根比亚与武汉仁爱的确有些远,两方都否认并喊冤,也在情理之中。
公众在意的,其实是物资调配合不合理
但事实上,在当前语境下,这1.8万只口罩并不算多大的一笔捐赠。若其型号真的不符合一线防护的需求,由武汉仁爱医院接收,该医院再发放给附近居民,这些都没问题。
但公众为何对此穷追不舍?究其关键原因,就在于这次湖北红会等很多操作离社会期许的有距离,特别是一线医院物资告急、直接向社会求助跟湖北红会资金调拨相对缓慢、仓库物资堆了一堆的对照,还有很多信息透明度仍不够。公众不想看到的是,在抗疫十万火急的情况下,仍有个别组织为了一己私利而相互撕扯,使得本就捉襟见肘的物资供应更加混乱无序。
就近几天的情况看,在全国上下合力抗击疫情时,作为外界捐款捐物中转站的湖北省及武汉市红十字会,工作已多次受到质疑。比如,此前“山东捐赠武汉蔬菜被卖一事”中,武汉红十字会躺枪;更早之前,有网友质疑,武汉市红十字会从捐赠物资中收取服务费,以至于武汉红会不得不专门辟谣。这次事件质疑声量则达到了最大。
也就是说,这1.8万只口罩只是一个切面,背后是民众对于当下捐赠流程的怀疑和不满。当堆积如山的红会仓库在网上盛传;当越来越多的捐赠者靠自己的能力去联系工厂、物流,跳过当地红会“直捐”;当很多捐赠者明明是做好事,还要时刻提防被人半路截胡;当部分一线医生去求防护物资被拒之门外……公众将质疑的矛头对准官方慈善机构,几乎在所难免。
事实上,湖北省红会1月31日的回应依然无法覆盖公众质疑焦点:捐赠口罩数量弄错、“KN95口罩”的解释受质疑、更正说明日期误写成“2019年1月31日”——有些问题必须经受得起公众的质疑。
在昨晚湖北省政府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武汉市政府党组成员李强就提到红十字会物资供应问题:红十字会的捐赠,是满足需求的重要渠道,医院缺物资有多种原因,消耗量大于供应量,在官网上发布了急需的物资,捐赠的物资和急需的没有很好地对应。同时,工作中也存在差距,周转不够快,调拨不够及时。武汉市委书记马国强则要求,湖北省内各慈善机构每3天发布接受捐助的情况,并在网上公布具体分配情况。
病毒不等人、病情不等人。防护用品在仓库堆积成山、医护人员用文件袋当护目镜的矛盾不解决,当地官方慈善组织就很难得到公众信任。再叠加黄冈麻城红会负责人被问责等情况,虽然不是同个红会,但都是红会,难免引得质疑声加剧。
公众的质疑并非苛责,对这里面的很多问题,有关方面也需要解答。这其中或许存在“特殊时期官方慈善机构运转不过来”的情况,实际上民众也早已自发地去寻找“替代途径”,但这些未必是无解的:我们都经历过双十一,如果几十亿包裹都能在几天内精准送达,那发动更多社会力量、调动更多物流企业参与,捐赠物品“爆仓”的情形未尝不能避免——关键在于,有关方面是否能够秉持开放的心态去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