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天山“神靈”之峰博格達

新華社

text

美麗的博格達峰景色

【亞太日報訊】天山主峰博格達峰位於新疆阜康市的東部。“博格達”的蒙古語意為“神靈”,當地人常可見其峰巒變化無常、氣象萬千的景象,以為神仙所居而心生敬畏或嚮往。

剛過立秋,記者在牧民劉生輝的帶領下,騎著他家馬場自己調教的溫順伊犁馬,沿著天山天池東側的白楊溝,策馬徐徐攀登。

隨著海拔的不斷升高,馬蹄踏過尚顯寬敞的溝口草原,再到河谷落葉闊葉林,淺草才能沒馬蹄時,已是松針滿地以雪嶺雲杉為代表的森林帶。漸漸雲杉也到了腳下,伏地松一蓬蓬地紮根於亂石中貧瘠的沙土。峽谷高深跼踀之中,已是山石夾雜的高山墊狀植被帶。

馬蹄趟過冰雪融化形成的溪澗小河,深一蹄淺一蹄地踩過尖銳的山石,和馬背上的記者一起喘著粗氣來到白雪皚皚的博格達峰山腳冰雪帶——也是博格達峰登頂前的登山大本營地。

事實上,如果騎術夠好、體力夠強,不到十個小時,你就可以從凡塵人間的山腳抵達這個“神靈”之峰的冰雪之軀。

卸下馬背上的行囊,劉生輝習慣性地看著雪線附近頑強生長著的雪蓮、野罌粟等植物——一路上他不停地嘮叨冰川又往後退了,博格達峰上的雪少了……

59歲的劉生輝說,這可能是他人生中最後一次帶隊拜謁神山博格達。“現在博格達峰區域的管理越發嚴格,旅遊性質的團隊迅速減少,進山的以科學考察為主”。

自從1998年開始做戶外領隊至今,每年3月至9月間,他都會帶著旅遊、登山、考古、生態考察等團隊深入到博格達峰山腳,“過去這裡都是牧場,我和牧民都熟悉,給團隊既當嚮導,有時也兼做大廚”。

劉生輝帶著記者,查看他觀察到的上世紀90年代博格達峰雪線的位置,“全球氣候變暖,你們看冰川後退了多少,沒有了冰川,就沒有了水,後人如何生存?”

天山有許多海拔超過5000米的山峰,水汽的集聚在高山地帶發育了大量冰川。對新疆來說,天山冰川是一座巨大的“固體水庫”。

博格達峰海拔為5445米,在天山諸多山峰中登山相對不難,人跡不罕至,又有“神靈”之名,因此它的名氣遠遠超過其他山峰。

記者抵達博格達峰西面的冰雪腳下時,已是海拔3605米。約近黃昏時分,忽然狂風大作,暴雨夾雜冰雹傾盆而下,呈“山”字形的博格達峰瞬間被濃雲包裹,不見崢嶸。

狂風倏爾急停,雲間藍天又現,就在日落山谷的短瞬一刻,博格達峰腰際處的白雪落上紅光,峰頂處雲霧飛散,金光鑲邊,似四射的光芒。仰望博格達峰,頓覺仙氣升騰。

從古至今,生活在這片大地的諸多民族、部落,都對博格達峰具有共同的崇拜,那是對自然神靈的敬畏。

清朝乾隆二十四年開始,清政府每年都派官員登烏魯木齊紅山遙祭博格達峰,並頒布祭文感謝博格達護佑疆土金甌無缺。民國時期,新疆每年都要舉辦大規模的祭拜博格達峰活動。

由於過去人類過度放牧,導致山區草場退化,新疆開始對生態環境惡劣、草場嚴重退化、不宜放牧的草原實行禁牧封育。博格達峰國家自然保護區成立後,當地也實行嚴格的禁牧措施,以期這裡的生態能漸漸擺脫人為的干擾,休養生息。

2013年6月,由博格達峰、巴音布魯克、托木爾峰和喀拉峻-庫爾德寧等四個區域組成的中國“新疆天山”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

保護區成立後,阜康市三工河哈薩克族鄉的牧民那勢普依依不捨地從遊牧山區搬遷至平原地帶定居。他一直跟著劉生輝從事戶外活動。“如果不好好保護家園的話,就無法傳承下去,我們就會愧對子孫”。

十幾年來,劉生輝和那勢普的腳步遍及博格達峰周邊,但凡博格達峰周邊的自然生態環境出現惡化,他們的關注都異常敏銳。

劉生輝說,“敬仰天山、敬畏自然”,這是他們在戶外活動中長期堅持傳播的一種觀念。“讓‘神靈’之山遠離我們凡塵眾生,我們去做的,不是對大自然的改造、征服,而是支撐和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