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二孩”政策实施5年后,有关生育政策的走向再次引发热议。
2020年11月3日,新华社播发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简称《“十四五”规划建议》)。
关于生育政策,其中提出,“制定人口长期发展战略,优化生育政策,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高人口素质。”
界面新闻注意到,“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的提法首次出现在有关生育政策的文件中。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中国人口学会会长翟振武向界面新闻分析,《“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到的生育政策相关内容,属于原则性、方向性的意见,具体的规划内容,随后各个部门和各级政府还会进一步明确。
对于“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的表述,翟振武认为,“包容性”的提法,未必单指调整人口数量政策的多样性,而应该包涵更多内涵,“包括支持家庭发展、人口健康、家庭收入和幼儿托育等”,应该是一个与经济发展更匹配的综合性的生育政策。
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西南财经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杨成钢教授告诉界面新闻,在《“十四五”规划建议》制定前,有关部门曾多次组织人口领域专家召开会议,咨询各方面的意见,“我们论证的时候也在想用什么词表述某些观点”。现在这一表述,他认为“很有政策水平,很有政治智慧”。
杨成钢说,目前体制内和体制外对生育政策如何调整仍有争议,即便是在体制内,意见也不统一,有学者认为应该全面放开,也有人认为应该分区域谨慎对待。在此背景下,生育政策如何优化,“怎么提都觉得考验智慧”,因此“包容性”意味着不同的生育政策都应该允许存在。
杨成钢认为,“包容性”的提法意味着,未来人口政策的调整可能更具多样性,而未必是出台全国“一刀切”的政策,“根据各地区生育意愿、人口转变阶段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因情施策,因地制宜制定匹配的政策”。
杨成钢还表示,生育政策的最终趋势肯定会走向全面放开限制,实现公民自主生育,差别在于大家对取消限制是否具备相应条件的认识不同。
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当年出生人口达到高峰1786万人,但2017年出生人口同比下降63万人,2018年同比更是下降了200万人。2019年,我国出生人口为1465万人,较2018年又下降了58万人。
独立人口学者何亚福撰文指出,《“十四五”规划建议》文件精神为我国“十四五”时期以及未来十多年的人口政策指明了方向。值得注意的是,五年前的《“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到“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但《“十四五”规划建议》全文没有出现“计划生育”一词,这意味着在“十四五”期间,以限制生育为特色的计划生育有望退出历史舞台。
何亚福指出,中国虽然已经实行全面二孩政策,但由于育龄夫妇的生育意愿普遍比较低迷,很多夫妇并不愿意生育二孩,再考虑到还有许多不婚不育的人口,因此,要使总和生育率达到《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的预期目标1.8,就需要有一部分夫妇生育三孩甚至四孩。
因此,何亚福认为,《“十四五”规划建议》首次提出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这意味着面对出生人口不断下降的新形势,生育政策需要包容各种生育形态家庭(包括三孩、四孩家庭),以生育政策的包容性来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