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為中國棄嬰撐起生命方舟?

新华社

text

蒲玨伶 任沁沁

這幾天,紀慈恩正在為她發起的首個公益項目——“慈恩行動四處奔走。這個計劃是她在做了7年孤兒陪伴和善終服務後啟動的一項救助棄嬰的活動,努力從根本上減少因先天有病而被遺棄孤兒的產生。

目前紀慈恩正在對中國棄嬰最多的村鎮進行走訪調研。她表示,該公益項目將通過醫院產檢費用幫扶、村鎮醫院產檢設備幫扶、普及新農合社保制度等,從源頭減少新生兒缺陷。或者,在殘病嬰兒出生後,向其父母做相關疾病的知識普及,並對病情進行記錄,申請社會幫助。

“讓這些殘病嬰兒都能留在親生父母身邊,這是紀慈恩最大的心願。

據不完全統計,中國的兒童福利機構共收有57.6萬名孤兒和棄嬰,如果加上其他機構的孤兒和棄嬰,總人數接近100萬。每年有約10萬兒童被遺棄,他們絕大多數天生患病或殘疾,被丟在公園、花壇甚至荒郊野外。

去年7月,為了避免這些本身就患病的棄嬰遭受二次傷害,民政部下發了《民政部辦公廳關於轉發中國兒童福利和收養中心開展“嬰兒安全島試點工作方案的通知》,嬰兒安全島(俗稱棄嬰島)將在全國推廣。

這一舉措引發了多方爭議。不少人質疑:棄嬰島會不會變相鼓勵棄嬰行為。在紀慈恩看來,此舉利大於弊,“有益於棄嬰的集中收治。

不過,她想要尋找的是減少棄嬰的根本出路。今年三月,她決定從出版社辭職,成為一名公益職業者,“終身致力於減少棄嬰的產生。

19歲時,紀慈恩在荷蘭為好友簽署了“安樂死協議。她的朋友罹患肝癌,求她幫助解脫。過多的沉痛讓慈恩得了PTSD(創傷後應激障礙),11個月沒說一個字,多次萌生自殺念頭。

心理醫生最後建議:去福利院看看,試著接受外邊的世界。沒想到,她的生命軌跡、理想和職業生涯由此發生改變。“在陪伴這群孩子的過程中,我自己得到了治愈。

紀慈恩也給他們帶去了希望:“孩子們在得知身世或者被收養後找不到歸屬感時,因為曾經有我,還有走下去的希望。

“親生父母的愛是無法替代的。紀慈恩發現,在她陪伴棄嬰7年的時間裏,看到了他們的渴望和很多已經被收養但依然不快樂的孩子的心聲,“捐款、探望、收養只能救急,無法治本。

“通過對農村的產檢資金和設備的幫扶,結合宣講教育,能夠預防和減少病殘棄嬰的產生。紀慈恩認為,她的公益項目能從一定程度上改變棄嬰命運。

從目前棄嬰島接收棄嬰的情況來看,99%都患有不同程度的疾病。而當前醫學水準已經能夠將絕大多數常見、多發遺傳病在孕期檢出。

相關人士表示,優生優育只是棄嬰救助鏈條中的一個環節。對中國許多普通家庭來說,他們無法養育一個“終生難以治愈的殘疾嬰兒。現行醫保制度在面對重大疾病時顯得杯水車薪。因此,建立兒童大病救助綜合協作機制迫在眉睫。

中國公益研究院發佈的有關研究報告稱:“棄嬰問題的基本原因在於重病、重殘兒童為家庭的負擔。當前我國已經完全具備解決重病、重殘兒童治療的經濟和社會條件,關鍵是需要建立健全合適的政策與機制。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其中包括健全困境兒童分類保障制度和重特大疾病醫療保險和救助制度。

民政部部長李立國表示,保證棄嬰、孤兒的健康成長,是目前面臨的社會管理和服務課題。“社會組織參與棄嬰、孤兒收養有利於兒童福利機構的發展。他說,民政部歡迎和社會組織一起合辦兒童福利機構。

中國公益研究院副院長高華俊認為,慈善組織兒童大病救助工作已經成為中國兒童大病醫療救助工作中必不可分的一部分。他建議:“政府應當加強對民間慈善力量的重視,使政府與社會救助實現無縫對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