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一帶”建設推動亞歐經濟融合創新

text

新華社南京6月20日電(記者董愛波)在西太平洋沿岸的港口城市連雲港,啟用僅一個月的中國哈薩克斯坦國際物流合作基地已經呈現出繁忙的景象。

穿過尚未完工的基地大門,一輛輛重型卡車穿梭於基地與碼頭之間,運送著發自或者發往中亞地區的集裝箱。緊鄰基地的是貫穿中國東西的隴海蘭新鐵路,每隔幾分鐘就呼嘯而過的貨運列車,顯示著這條鐵路線的繁忙程度。

有著新亞歐大陸橋“東方橋頭堡”之稱的連雲港,如今正致力於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交匯點,期望通過參與新絲路的建設,融入世界經濟當中。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去年9月和10月訪問哈薩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亞時,分別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構想,統稱“一路一帶”。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理事長劉古昌認為,“一路一帶”的基本要義是借用古絲路的歷史符號,突出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主題,積極主動地發展同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

如今,建設“一路一帶”的構想正逐步變成現實。中哈(連雲港)物流合作基地的啟用標誌著“一路一帶”進入實體建設階段。

據介紹,近期啟用的集裝箱物流場站為該項目一期工程;二期擬於主體港區建設糧食泊位和筒倉工程;三期擬於新絲路國際物流園區內聯合打造集倉儲、加工、貿易、中轉於一體的中亞五國連雲港物流中轉分撥基地,佔地5平方公里,投資約20億元,全面拓展過境運輸業務。

中國社科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研究員李建民表示,絲綢之路經濟帶一頭連著繁榮的東亞經濟圈,另一頭係著發達的歐洲經濟圈,其建設的重點障礙和關鍵環節在國外,而地處歐亞大陸中心地帶的中亞地區是現階段合作的重點地區。

中亞地區是中國西北邊疆的安全屏障和經貿、能源戰略合作夥伴。2013年,中國與中亞國家關係全面提升至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經貿合作規模從建交初期至今已增長上百倍。在新的歷史時期,中國與中亞地區的合作應更多地運用新思維、新辦法。

“鼓勵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地區以參股、控股等形式,參與港口、碼頭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形成共同開發、共同受益的新模式,連雲港在這方面做了積極的嘗試。”中國社科院歐洲所中東歐研究室副主任劉作奎說。

在李建民看來,絲綢之路經濟帶是一種創新的合作模式和有效途徑。她解釋說,經濟帶提倡不同發展水準、不同文化傳統、不同資源稟賦、不同社會制度國家間開展平等合作,共享發展成果,把地緣優勢轉換為務實合作的成果。

在世界經濟整體低迷、許多國家經濟增長減速的國際大背景之下,深化區域經濟合作成為帶動經濟發展的重要路徑之一。

目前,“一路一帶”區域已經有多個區域性合作組織和區域經濟合作方案,如俄羅斯主導的歐亞經濟一體化、美國倡導的TPP(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協定)和TTIP(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關係協定),歐盟的“新中亞戰略”等。

李建民認為,絲路經濟帶是大國角力的舞臺,中亞於俄羅斯、南亞於印度都有不可替代的特殊政治與安全利益。中國在該地區要找好自己的角色定位,加強與這些國家在能源、交通運輸、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中的溝通和協作,共同推進“一路一帶”的建設。

中國社科院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主任邢廣程表示,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最主要的兩個方麵包括歐亞大聯通和投資貿易便利化,目的並不是取代歐亞大陸的其他區域性國際組織,而是起到串聯、疏通的作用,實現共贏。

有專家指出,“一路一帶”的建設將形成來自亞歐兩個方向的國家共同引領的歐亞大陸經濟整合的新格局,促進新的全球政治經濟秩序的形成。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高級研究員王海運分析指出,通過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可望推動地區各國“以更寬的胸襟、更廣的視野拓展區域合作,共創新的輝煌”,進而打造一個幅員遼闊的亞歐經濟合作帶,推動世界經濟版圖的重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