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滴”中的麥昆 圖片來源:Harper's Bazaar US
時隔72年,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終于又一次爲時尚拉開大門——新展“Item: Is Fashion Modern?”將于2017年底亮相。
或許在大多數人看來,它只是跟風之作。同樣落座于曼哈頓的大都會博物館(Met)每年舉辦大型服飾展,去年的中國主題展甚至創下“票房”紀錄。Alexander McQueen、Isaac Mizrahi、Iris van Herpen等時裝設計師的回顧大展在全球各地此起彼伏。MoMA起步雖早,卻趕了個晚集。
1944年,MoMa首次舉辦大規模的服飾展“Are Clothes Modern?”,當時請來的策展人是Bernard Rudofsky。他的身份多到不可思議:作家、建築師、收藏家、設計師、社會曆史學家......Rudofsky通過後二戰時期服飾,從時間維度解釋時尚與社會之間的關系。
這一策展邏輯延續至2017年的新展。“被挑選出的99件展品統統來自20、21世紀,它們在某個時期産生轟動,其影響輻射至今。”Paola Antonelli說道。這位博物館建築與設計部資深講解員在發布會上舉了一些例子:Levi's 501牛仔褲、卡西歐手表、小黑裙、穆斯林頭巾和猶太小帽。
參觀者屆時會看到某些流行元素的起源與演變。比如Diane von Furstenberg于1974年推出的裹身裙樹立起20世紀潮流標杆,可早在1932年英國設計師Charles James就曾用過螺旋式貼身圍裹剪裁,設計出Taxi Dress(的士禮服:穿著者可以在出租車後座獨立完成穿脫)。策展人試圖以此剖析物品背後的功能、美學、政治、人力、經濟和科技價值。
“嗯,我們畢竟是一家博物館,做事從來不快。” Paola Antonelli如此解釋上一場時尚大展爲何距今72年。在這之間,自由策展人兼造型師Hollywood Di Russo也曾在1980年代推出過一系列當代時尚展覽。但無論從展品,還是名聲而言,都未達到1944年的高度。
但速度顯然不是這段空白的主要理由。Antonelli在官網上展開解釋道:“要說MoMA長期收藏、展出時尚物件實則有些言過其實。就博物館而言,我們一直有意避免與時尚過從甚密。”她所擔憂的是,人們會將昙花一現的時裝潮流與現代藝術劃上等號。因而,MoMA館藏的15萬件作品中始終以梵高、畢加索、達利、莫內等名師畫作爲首。
畢加索的《亞維農的少女》
不過,時裝界的反對聲屢現不鮮。早在70多年前,策展人Rudofsky就一度質疑:“無論是學術界,還是公衆領域,時尚總是一門被邊緣化的設計。”《紐約時報》時尚評論人Vanessa Friedman則在一篇文章裏寫說:“時尚雖然以精英主義聞名,可實際上它一直以來被看作藝術的’養子’——缺乏創意,也不夠有價值。”
據Antonelli介紹,新展的想法源于博物館總監Glenn D. Lowry,後者認爲缺少了“重大時尚瞬間”的當代設計曆史並不完整。傳統博物館往往著力于記載那些被世人當做藝術品的設計,例如一件耗時數百小時制成的華服。而MoMA的關注點不同,它希望展出的是“在過去100年間,那些反映人類社會、經濟以及政治變遷的時尚設計作品。”
競爭對手Met逐漸上升的票房想必也是推動MoMA推出時裝大戰的原因。Met去年推出的“中國:鏡花水月”吸引81萬多參觀者,在大都會最受歡迎展覽榜上位列第五,超過此前服裝藝術部最受歡迎的《亞曆山大·麥昆:野蠻之美》。
Antonelli接受《紐約時報》采訪時表示,這場展覽“既彰顯我們的長處,也暴露了不足”。MoMA雖然在設計方面有深厚的積澱,不過與時尚專業知識層面則略顯勉強。不僅如此,博物館能拿出的現有展品著實不多,其中有美國麻省科技設計公司Nervous System研發出的4D打印連衣裙(2014年)、Fruit of the Loom T恤(2004年)、Issey Miyake的“一塊布”(1997年),以及西班牙時裝設計師Mariano Fortuny的特爾斐褶裥裙(1907年)。
4D打印連衣裙
Issey Miyake的“一塊布”
也正因此,博物館提前一年開始著准備。Antonelli特意招募了一支由14位時尚業內人士構成的顧問團,其中包括Gentlewoman雜志編輯Penny Martin、The Hood by Air的創始人、藝術家Shayne Oliver 等。他們一同討論、選擇展品。
“這些展品會不會成爲MoMa新型收藏品?這只有時間才知道答案了。”Antonelli在官網上寫道,“我們可以肯定的是,新展將同時展現潮流的興盛與衰退,這樣才能明白我們需要留給下一代的是什麽。”
來源:界面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