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訊】(記者葉書宏 趙燕燕)剛剛結束的烏拉圭大選中,執政黨廣泛陣線候選人巴斯克斯以領先對手約12%的優勢獲勝,開啟了左翼政黨在這個南美國家的第三個任期。不久前玻利維亞和巴西大選中,同屬左翼陣營的莫拉萊斯和羅塞夫順利過關,南美國家政治左翼佔優的格局得以延續。
10月12日舉行的玻利維亞大選中,莫拉萊斯以61.36%的支持率獲勝,以領先其對手37個百分點的優勢開始其第三個總統任期。與此同時,莫拉萊斯所在政黨還獲得議會三分之二的多數席位。這意味著,未來他將毫無阻力地推行其社會經濟改革。
看看玻利維亞近年的宏觀經濟數據,就不難理解莫拉萊斯高支持率的由來:去年玻利維亞以6.8%的經濟增長率傲視拉美諸國,今年儘管面臨不利的外部環境,經濟增長預期依然高達5.2%。此外,根據聯合國拉美和加勒比經濟委員會的數據,過去8年中,這個安第斯國家貧困率從60%減至40%。
分析人士指出,莫拉萊斯的獲勝,一方面得益於國內反對派的分裂,更重要的是,這位印第安人總統兼顧社會政策的同時,在經濟治理中淡化了意識形態色彩,採取了更加務實的中間立場。這一立場甚至幫助他在反對派集中的聖克魯斯省選區獲得了多數支持。
巴西大選中,羅塞夫成功連任,低收入階層和過去依靠社會政策擺脫貧困的數千萬巴西人成為執政黨的重要票倉。然而,羅塞夫此次獲勝優勢僅為3%,且選舉中支持率大幅波動,所幸最終涉險過關。膠著的選情表明,社會福利政策對巴西“新中產的政治邊際效用正在減弱,他們對執政黨勞工黨並非完全滿意。
烏拉圭選舉結果可謂眾望所歸。過去8年,這個南美小國在巴斯克斯所屬的廣泛陣線的帶領下保持了平均5.5%的經濟增速,貧困人口急劇下降,同時較為完善的分配體系造就了60%的中產階層。巴斯克斯的獲勝,代表了多數選民希望延續當前社會經濟政策的願望。
過去一年,拉美地區共舉行了8次大選,包括智利、薩爾瓦多、哥斯達黎加、巴拿馬、哥倫比亞、玻利維亞、巴西和烏拉圭,其中除了哥倫比亞和巴拿馬依然是中右政黨獲勝外,左翼執政黨贏得了6場大選。可以說,拉美政壇左翼佔優的局面並未改變。
今年拉美選情出現的一個重要現象是,在執政黨謀求連任的國家,除了玻利維亞,其他舉行大選的國家都因候選人選票未過半數而進行第二輪選舉。這意味著,傳統執政黨擊敗反對黨並非易事,兩者所代表的社會利益訴求份額出現調整,要求變革的聲音正在增強。
巴西選情反映了這一尋求變革的聲音。勞工黨在其執政的12年間通過扶貧政策使得4000萬人脫貧、近3000萬人進入中產階層,這些被稱作“脆弱的中產對公共服務和生活水準有著更高的變革訴求,同時又擔心改變現狀可能帶來的政策風險,最終他們選擇了“延續中的變革。選情搖擺則反映了這一民意的波動。
拉美地區貧困人口依然佔相當比重,這一特點決定了,經濟增長固然重要,但就業率、實際工資增長、生活消費水準、特別是社會福利計劃這些民生指標依然在大選中發揮著決定性作用。巴西大選中,儘管國家經濟面臨低增長和高通脹壓力,但並未傷及就業和消費,這使得羅塞夫仍獲得多數選民支持。
過去10年,大宗原材料價格高企,國際市場需求旺盛,拉美經濟獲得快速發展,被認為是“黃金十年。極大改善的財政收支為大規模社會福利政策創造了條件,這期間拉美地區脫貧人口高達6000萬,同時也催生了廣泛的中產階層。從選情反饋看,這一社會轉型正在對拉美社會和政治選舉格局產生深刻的影響。
此外,國際經濟環境變動特別是貿易和低利率環境的改變,正在對拉美經濟增長和收支平衡造成壓力,這可能迫使左翼執政黨對現有社會經濟政策做出新調整。正如羅塞夫獲勝後所說:“歷史機遇在改變,國家在改變,經濟發展的內外部條件也在改變,我們必須適應新的要求並做出回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