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数学家艾伦·图灵(Alan Turing)被誉为“人工智能之父”或“计算机之父”。毕业于剑桥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的他还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协助英国军方破解了德国的著名密码系统“恩格玛”(Enigma)。
不过在1929年,图灵就读于伦敦著名私立男子寄宿中学谢伯恩学校(Sherborne school)时,他的老师们却没有给这位日后的天才很高的评价。
当年的一份期末评价表显示,他的英文阅读薄弱,法语写作非常薄弱,文章比较浮夸。物理老师称他的“一部分作业还可以,但是通常写下来的都很差劲。” 这位物理老师强调:“他必须时刻记住,剑桥大学想看到的是扎实的知识基础,而不是一些模糊的概念。”
另一方面,他的数学老师则看到了图灵出众的天分。但是老师认为图灵不能在纸上写出合理、整洁又有见地的解答过程,这将无法使其成为一流的数学家。
图片来源:菲茨威廉博物馆
从这份评价中,外界丝毫看不出当时的图灵将成为日后世界闻名的天才、数学家和计算机先驱。本周,这些来自谢伯恩学校的评价首次在剑桥大学的菲茨威廉博物馆名为《破译者与创造者》(The Codebreakers and Groundbreakers)的展览中公布。
此外,这个展览还包括图灵在中学期间获得的克里斯托弗·毛科姆(Christopher Morcom)自然科学奖的奖品——一本包括密码破解知识的数学书。值得注意的是,毛科姆是图灵的朋友,被部分外界人士看作是身为同性恋的图灵在少年时代的初恋对象。毛科姆在18岁时因肺结核去世,他的父母便以儿子的名义设立了这个奖项。
与此同时,菲茨威廉博物馆还向英国政府通信总部借来了一些罕见的展品,包括德国和英国在二战时期使用的编码器。因为在密码破译方面的突出成就,图灵在1945年被授予大英帝国荣誉勋章(OBE勋章)。
二战结束后,图灵重新开始有关数理逻辑的研究工作。他发表于1950年的论文《计算机和智能》和《机器能思考吗?》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和深远的影响,图灵也因此被誉为“人工智能之父”。于1966年设立的“图灵奖”至今一直是计算机界最负盛名的奖项。
(来源:界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