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惨剧在欧洲老牌工业现代化强国再次上演。
2019年10月23日凌晨,英国埃塞克斯郡一个冷冻集装箱货柜内发现39名越南籍偷渡者遗体。这是2000年以来英国最严重的人口贩运致死事件。
数据显示,每年有约1.8万越南人偷渡到欧洲,而越南移民每年付给人口走私犯的钱可能达到2.34亿英镑。
他们中的许多人对死难同胞的遭遇感同身受,但对于生存和安全之间究竟如何抉择,却没有人能轻松作答。
2019年11月3日中午12点15分,位于英国伦敦东区的圣名天主教堂的弥撒已经开始许久,但依然有人不断涌进来。
这是英国警方宣称埃塞克斯“死亡卡车”案所有39名遇难者身份据信都是越南人后的第一个周日。
可容纳两三百人的教堂大厅早已坐满,走廊上、台阶上甚至门口的过道上,都已塞满了人——穿着正装的男人、披着毛皮大衣的女人、颤颤巍巍的老人、染了黄发的青年、往日奔跑不停的孩子,此刻都变得安静起来。
唱诗班吟唱着圣诗,人们轻声附和着,忧伤仿佛空气弥漫开去。
教堂前方的讲台前,摆放着一个醒目的纪念台——几束挂着枯叶的树枝和一盆白色的鲜花,一列排成数字39的蜡烛默默地燃烧着,提醒着人们逝去的生命。
距离39具遗体在英国埃塞克斯郡一个冷冻集装箱货柜内被发现已过去半月有余,越南公安部于去年11月7日正式确认,39名遇难者全部来自越南的六个省份。
这也成为英国自2000年以来最严重的因人口贩运而导致的集体死亡事件。
而近期的这场悲剧让大多时候被英国社会忽略的越南人社区及其生存状况暴露于聚光灯下,他们中的许多人对死难同胞的遭遇感同身受,但对于生存和安全之间究竟如何抉择,却没有人能轻松作答。
惨剧在欧洲老牌工业现代化强国反复上演,值得反思和拷问的,可能不仅仅是越南人。
伦敦海德公园内越南人纪念39名死难同胞的烛光活动 本文图均为 澎湃新闻记者 刘栋 图
40多年反复的悲剧
弥撒从一段令人悲伤的影像开始——载有39具越南人遗体的货车在警方的护送下,缓缓驶出事发地,前往医院……
一分钟的静默仪式过后,在以越南人为主的圣名天主教堂内,主持弥撒的西蒙·阮神父对会众说道:“在这里的大多数越南人,都是在上世纪70、80、90年代作为难民来到英国的。那些年,许多越南人在来英国的旅途中失踪、死亡。”
神父本人就是上世纪80年代(1984年)从越南经挪威逃到英国的。和那个时代的许多越南人一样,他想要逃离战争,想要寻找新的生活。
“这次悲剧的遇难者因为媒体的报道而被人们所知晓,但更多越南人的悲剧是无人知晓的。”他继续说道。
台下的会众认真地听着,不少人频频低头拭泪。
阮神父个人的经历是幸运的,出生于天主教徒家庭的他在英国完成了神学学业之后,他成为了一名神父。不过,多年来,经常会有偷渡到英国的越南移民来到教堂寻求他的帮助。
尽管如此,此次惨案仍然让他感到震惊,“我从没有见过这么多越南人一起(通过集装箱卡车)进入英国的,通常都是几个人。”他告诉澎湃新闻。
比神父更早来到英国的一名越南餐厅老板“非常理解为什么这些越南人要冒着如此大的危险”偷渡到英国。“越南太穷了,他们没有任何机会。”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板在他位于伦敦金丝兰路(Kingsland Road)的餐厅里说道。这条路是伦敦越南餐馆的集中之地。
餐厅老板来英国已经40多年,越南社会和经济水平早已不是往昔的模样,但他谈起故土时依然感慨。
“就像是赌博,没办法,这就是人生。”他无奈地说道,“他们出来的时候就已经知道。”
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统计数据显示,每年进入欧洲的越南非法移民高达1.8万人之多。
教堂主日弥撒结束几个小时后,伦敦西区的海德公园内,另一场由当地越南人社区自发组织的烛光哀悼活动正在举行。
人群中,身材消瘦的越南青年范氏峰表情显得格外沉重,并不会英语的他通过同伴的翻译告诉澎湃新闻,去年5月,他正是“搭乘”货车从法国偷渡来到英国的,和这次出事的路线如出一辙。
发生在39名身故同胞身上的悲剧,让他感到后怕。根据最新公布的信息,39人中大多数都和他一样,是为了逃出饱受穷困之苦的老家乡村,外出寻找生计,而其中最小的仅15岁。
在到英国之前,范氏峰已经在法国呆了一年。由于在那里很难找到工作,他在英国的朋友告诉他,这边的情况会好一些,于是他和另外5个人“乘”一辆集装箱货车来到了英国。
“从法国到英国一般分两个价格:1500-2000英镑的,不能保证安全到英国;如果你想要百分之百地安全到英国,价格是15000英镑。”范氏峰说道。
巨额的费用往往让偷渡者无法承受,铤而走险者不在少数。
“说实话,我不知道那些呆在集装箱里的人们是怎么活过来的。”英国移民执法部门前负责人戴夫·伍德(Dave Wood)告诉澎湃新闻说,通过集装箱偷渡有着很高的人身安全风险,尽管警方尚未公布此次事件中导致39人死亡的最终原因,但根据他超过30年的职业经验判断,“缺氧、寒冷都有可能夺去偷渡客的生命。”
“我别无选择,我必须离开(越南)。”一名已在英国生活了两年的越南男子在卡车惨案发生后告诉英国天空新闻电视台说,“如果我在来英国的路上死了,我不在乎,这是值得的。”
越南青年范氏峰告诉澎湃新闻,他现在已经在伦敦的一家美甲店开启了新的生活。
伦敦越南人天主教堂周日弥撒中纪念39名死难的同胞
致命“吸引力”
在伦敦这座拥有890万人口的国际大都会中,如果不是因为这次惨案的发生,人们通常不会注意到只有大约6万人的越南人社区。
但这场悲剧触及的远非仅仅是越南人群体,整个英国社会都难以置身事外。
牛津布鲁克斯大学长期研究越南人在英国社会融入问题的学者坦姆斯·巴伯(Tamsin Barber)认为,近十几年来英国的越南非法移民的增多与伦敦乃至整个英国两个密切的产业密切相关。
这两个产业或布满英伦岛国不少大街小巷——美甲店,或并未直接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却折射了消费需求的不断增长——灰色地带的大麻产业,但它们一大共同之处在于,都对低技术劳工有着巨大的需求。
《纽约时报》不久前发自越南的调查报道也提及,不少越南移民向他们老家的同乡带回口信说,英国的美甲店和大麻农场有工作可做。
在英国,大麻属于B类(二级)毒品,若被警察抓到拥有大麻,视情节轻重将受到警告、罚款,甚至被起诉判刑入狱的惩罚。提供和生产大麻者则将面临最高14年有期徒刑,罚款无上限。
然而,长期以来,英国国内围绕是否将大麻合法化的问题存在激烈辩论。该国的合法大麻生产和出口量占据全球半壁江山,超过已将大麻合法化的加拿大与荷兰。
国际麻醉品管制局数据显示,2016年,英国生产合法大麻95吨,占世界总量的44.9%;英国出口大麻2.1吨,占世界大麻出口总量67.7%。而全球最大的医用大麻制造商GW制药公司(GW Pharmaceutical)正坐落于英国。
在此背景下,英国执法机构对打击非法大麻的积极性也变得越来越低。据英国警方统计,对拥有大麻的刑罚数量在过去十年间急剧下降,起诉总数从2010年的约14万下降到2017年的不足6万。
监管的松懈和巨大经济利益的诱惑,给了非法大麻种植者可乘之机。
伦敦前资深警司伯尼·加威特(Bernie Gravett)介绍,2007年,英国警方在全国发现了800座涉及越南人的非法大麻种植农场,而到2011年,这一数字已经增长到了8000座。
“到后来警方也不再收集数据了,免得太多太尴尬。现在,已经很难统计全英国到底有多少非法的大麻农场了,其中许多都由越南非法移民在看守。”加威特日前告诉澎湃新闻,在他30多年的警察生涯中,曾多次接触到被雇佣看守非法种植大麻农场的越南人。
据加威特了解,在一些情况下,这些被蛇头带到英国的越南人,由于人生地不熟又急需还债,很容易被诱骗去从事大麻种植的工作,“他们或许并不知道这是违法的。”
这些隐秘的大麻农场通常隐藏在郊区一些外表看起来很普通的房子里,有无土栽培装置和人造灯光,看守大麻的越南工人长期暴露在人造光线下日夜工作。
“我们称那些照看大麻植物的人为‘园丁’,因为他们只是照看植物、出问题时打电话给管理者的佣人。”加威特说,这些大麻农场不仅面临警察的搜查,还会面临当地黑帮团伙的“抢劫”,无论哪种情况,处于最弱势地位的非法移民都是最不受保护的群体。
而从事大麻种植往往和越南人天主教的信仰背道而驰。在越南,有将近10%的人口信奉天主教,而此次惨剧中大部分遇难者的家乡——越南中北部义安省、河静省、广平省,都是天主教信徒相对集中的地区。
这让阮神父颇为无奈。看多了同胞偷渡者在英国的生存状况,他往往奉劝老家的青年人们不要犯险到英国谋生,这里的生活远非他们想象中的圆满。
“无论是越南政府还是英国政府都不愿意承认,只要灰色产业存在,就会有移民来做这些工作,这是全球财富分布不均的必然结果。”牛津布鲁克斯大学的学者坦姆斯·巴伯告诉澎湃新闻,“同时,我们(英国)没有推进移民政策的进步,反而采取了更加严苛的措施来限制移民,因此这些年来我们常常听说卡车偷渡这种事。”
在巴伯看来,以在英越南非法移民普遍从事的美甲业、大麻种植业为代表,英国对廉价的低技术外劳动力有着大量需求。“(英国)政府否认这一点,把合法的途径堵死了。但越南人看到了这点需求,他们只能冒着巨大风险非法入境找工作。”他补充说。
如果农场遭到搜查,这些越南“园丁”会被警方转交给专业机构进行评估,以认定是否为人口贩运受害者。仅2016年,越南人被移交评估的人数就达519人,在所有国家中排名第二。
“一些越南人因此被遣返回国,但是他们可能会再一次被带到英国。(遣返)解决不了问题,只是重蹈覆辙。”前资深警官加威特说。
2016年,独立的反奴隶制专员委员会(IASC)委托长期研究人口贩运与有组织犯罪的英国犯罪学专家丹尼尔·西维斯顿(Daniel Silverstone)博士开展了一项研究,对75名通过人口贩运来到英国的越南人做出了访谈,不出意料的调查结果显示,经济因素是他们前往英国的主要原因,调查中无法回避的一个尴尬现实是,尽管危险重重,“其实大多数越南人的‘旅途’是成功的,出事的只是少数。”西维斯顿近日告诉澎湃新闻。
伦敦街头越南人工作的美甲店
制度和贫穷治理之困
“死亡卡车”事件震惊世界,也让正忙于“脱欧”的英国朝野将注意力暂时转向边境安全和移民政策议题。
有英国反对党议员在惨案发生后第一时间表示,应当考虑适当开放低技术劳工合法进入英国的渠道。
但英国移民执法部门前负责人戴夫·伍德并不认同这一政策主张。
“英国是个不大的岛国,每年有30万左右的移民来到英国,相当于每年增加一个伯明翰的人口,必然需要调节。”伍德日前告诉澎湃新闻,“包括一些东欧的人来英国,也很难找到合法的工作。”
在伍德看来,“脱欧”恰恰暴露了英国社会中绝大多数人只欢迎那些能让国家变好的“好移民”。
伍德承认,仅靠英国警方目前的监测措施,根本无法杜绝类似的事件再次发生。据他介绍,在英国东南沿海有65个港口,还有很多小码头,两年前的一份报告称,其中可能有25个港口在15个月内没有任何边境和移民执法部门前去检查。
“这些港口和码头都可能会被偷渡分子利用,有的港口虽然有检测,船只会被拦截,但偷渡者往往掩藏得很好,几乎很少被抓到。”他说道,“我们也没有足够的人力、设施,甚至是意愿,去检查每一个集装箱,这根本是不可能做到的。事实上,每天都可能有成百上千的人通过这样的方式进入英国。”
2003年,英法签署勒图凯协定,规定两国边境管理人员在英吉利海峡两端互相检查入境人员。四年前的欧洲难民危机期间,想要入境英国的大量移民涌入位于英吉利海峡法方一端的加来,自发地集中搭起了帐篷,不断试图以徒步、扒火车、扒卡车的方法通过海底隧道,令法方不堪边境管理的重负,要求英方承担更多责任。
随着英国日益迈出“脱欧”步伐,英国与欧洲大陆国家阻止非法移民流动的执法合作将更为困难——失去欧盟安全和执法资源支持的情况下,政府对小港口的关注将被大幅度地稀释,英国的边境安全管理将遭遇更大难题。
去年10月,英国国家审计署发布了一份名为《英国边境:为脱离欧盟作出准备》的报告,警告称因没有时间为更广泛边境问题做准备,边境管理程序“不够理想”,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等重大问题。
事实上,就在“死亡卡车”惨案发生后的半个月内,比利时、法国等于英国隔海相望的欧洲大陆国家已陆续发现了超过百名躲在货车集装箱内准备偷渡的人。
对于谁该为冷冻货柜中的39条人命负责,伍德脱口而出是“蛇头”——“偷渡组织者应当负上最大的责任”。
但研究人员西维斯顿认为,这是一个很难简单回答的问题。“蛇头当然有罪,卡车司机也不能确定是否无辜。但从某些方面来说,我认为越南非法移民本身也有责任,尽管换作我(是那些偷渡者),可能也会做出同样的决定。”他说道。
伦敦金丝兰路上另一家越南餐厅50多岁的越南裔女老板说,偷渡者们是被蛇头的花言巧语骗了,做着想要发财的梦来到这里,结果发现现实和想象的差距太大。“现在英国经济也没有那么好了,有时候我反而想回越南去发展。”她对澎湃新闻说。
自2010年以来,越南在亚洲国家经济发展中有着不俗的表现,年均经济增长率保持在6%以上。不过,2018年,越南的人均GDP仍仅为2500美元,处于中低收入国家的中下等行列。
尽管年轻劳动力人口数量一直被视为越南的比较优势,但在其迅速推进工业化与国际化过程中,高素质劳动者缺乏的问题正变得日益突出。
广西民族大学越南研究所研究员阳阳对澎湃新闻说,“以第四次工业革命为代表的高技术革命的冲击,势必对越南国内的就业造成不利影响,再加上城乡就业水平的既有差距,使得受教育程度低,学历层次不高的农村劳动力很难进入城市就业系统内。他们想在越南国内找一份薪资不错的工作是十分困难的。”
此外,越南国民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中北部地区一直是越南的贫困地区。截至2018年底,越南贫困户比例仍近290万户,达5.35%。而此次偷渡遇难者来源的乂安、河静、广平等六省正是多位于贫困户比较集中的越南中北部地区。据越南政府2019年1月1日公布的最新的最低工资标准,上述3个省均处于标准最低的第四类地区,每月仅为128美元(900人民币)。
另一方面,根据越南国家统计局统计,2017年,海外越南人向越南国内汇款达137.81亿美元,占当年越南GDP的6.38%,自2004年以来年均增长超过15.78%。由于在外非法务工人员通常采用地下钱庄汇款,上述统计可能只是冰山一角。
伦敦东区的圣名教堂的弥撒临近结束时,窗外开始下起了雨。人们围着烛台,久久不愿意离去。在烛台中央的纪念册上,写着一段后被证实为“死亡卡车”案39名遇难者之一的26岁越南女子范氏茶眉生前发给家人的最后一条信息。
“对不起妈妈,我的出国之路没有成功。我非常爱你和爸爸!我快死了,我无法呼吸。”
阮神父的手机不停地在响起,依然不断有人在找他“帮忙”。
“我一直告诉他们,不要这么做,”他反复说道,“即使你很穷,也有自己的生活。在这里,你有钱,但是却失去了生命。”
(文中范氏峰为化名。澎湃新闻记者许振华对本文亦有贡献。)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