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應台:幸福是可以透過努力得到的

亞太日報

text

【亞太日報實習記者 魏先群】2005年,一部《野火集》風靡台灣,作者龍應台用犀利的語言批評不懂得生氣的中國人,表達渴望突破現狀的熱情,贏得了壹眾書迷的追捧和關註。

十一年後的今天,她慢慢退卻尖銳,以一種開放的心態鼓勵人們要善於傾聽,尤其是聽自己不喜歡的人說話。“和自己不喜歡的人說話可以讓妳更好地了解彼此的不同,而這種交流放在不同的國家或地域之間就可以避免戰爭。這是我這麽多年從觀察和閱讀中得出的結論。”

**一、**幸福是什麽?

7月26日,龍應台在香港書展上與書迷們交流討論。亞太日報實習記者魏先群攝

7月26日,當代著名作家龍應台應邀參加香港書展,為書迷們帶來一場題為“幸福,可以透過努力嗎”的分享交流會。下午三時,她身著休閑裝現身,引來現場千余名書迷的齊聲歡呼。

交流會上,龍應台攜兩本新書講述與幸福有關的故事,“《美麗的權利》講的是個人的幸福,特別是女性的幸福;而《傾聽》則是講一個國家的幸福。”

幸福是有指數的,龍應台在現場做了一個有關幸福感指數的測試。結果顯示,如果滿分是10的話,現場大多數人認為自己的幸福指數可以達到8。龍應台舉例說,不同地方的人們表達幸福的方式不同,(歐洲)里昂人的表達方式可能是去“歐洲杯”現場看一場球賽,或者到公園裏看湖水中的天鵝;而香港人的幸福,可能就是甜品店裏的一碗糖水或是像今天這樣來書展聽場演講。”

無論身處何地,幸福本身是簡單並且容易獲得的。留心身邊的每一件小事,便會發現幸福隨手可拾。

二、幸福是不是與生俱來的?

龍應台的回答是否定的。她認為幸福不是理所應當的,而是由整個社會中的人共同建構出來的,“幸福是脆弱的,如果不是法國安保人員的警戒和努力,法國民眾就不能好好地欣賞完‘歐洲杯’。”

前些日子,龍應台曾一個人去法蘭克福羅馬廣場周邊閑逛。她先是在廣場地面上看到一些有關20世界法國人民反抗納粹的故事,接著又在廣場後方看到滿街吸毒的法國民眾。這兩種場景在龍應台的腦海中交相輝映,形成強烈的對比;一邊是努力向上、向好的生活狀態;另一邊則是向下的生存現狀。“這兩種景象的同時存在告訴我們,為了幸福,個人是要做出極大努力的,所以幸福也是可以透過一個個具體的個人努力來維系的。”

在“幸福”這個概念里,個人的幸福與國家的幸福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沒有大環境的穩定,便沒有個人的和樂。就像龍應台一篇名叫《幸福》的散文裏所提到的那樣:“(幸福就是)早上揮手說'再見'的人,晚上又平平常常地回來了,書包丟在同一個角落,臭球鞋塞在同一張椅下。”

三、四個和幸福有關的故事

瑪格特(音譯)是一位83歲的德國老人,也是龍應台的閨蜜。她曾給龍應台講述了四個和自身經歷有關的故事,啟發龍應台對於幸福的思考。

瑪格特是德國人,從小生活在波蘭城市lodz(利茲),經歷了德國法西斯殘害波蘭人的那段悲慘歷史。第一個故事發生在瑪格特10歲時候被一個波蘭男子騙去家裡,她身處險境卻沒有大叫,因為她知道大叫會害死這個波蘭人;第二個故事是瑪格特的父親讓她看德國士兵虐殺猶太人的慘狀,要她永遠記住歷史;第三個故事是瑪格特從小就知道lodz有個集中營,而那道封閉圍墻內的人都是必死無疑的;第四個故事是瑪格特的父親開了一家照相館,有次德國人要插波蘭人的隊卻被瑪格特父親一聲喝下,警告德國人也要排隊。

龍應台說,這四個故事告訴她個人力量的重要性。個人在社會中不是沒有決定權的,即便普通百姓也都可以去維系任何一份脆弱的幸福。

四、幸福如何維系

7月26日,龍應台在香港書展新書見面會上為書迷簽名。亞太日報實習記者魏先群攝

在半個小時的演講中,龍應台回答了她演講題目中的問題,即“幸福可以通過努力得到。”一個國家正是由一個個獨立的人構成的,每個人的努力在歷史進程中都是有意義和至關重要的。“無論你站在哪一塊土地,怎麽讓這片土地變得更自由幸福是每個人的責任。我們每個人都是小小蠟燭,但如果放到黑房間裡去,就會照亮整個房間。所以,怎麽讓華文世界更理性,是每個人都要做的事情。”龍應台如是說。

這是傾聽的力量,寬容的力量,也是這個時代需要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