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月總設計師:“人類不可能永遠生活在搖籃中”

新华社

text

(記者姜婷婷趙菁菁)“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人類不可能永遠生活在搖籃中。19日,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引用俄羅斯火箭專家齊奧爾科夫斯基的名言來解釋人類探月的原因。

月球是距離地球最近的天體,也是地球唯一的天然衛星,其獨特的空間位置和資源,成為人類探索宇宙的第一站。

“探月工程實現了中華民族千年奔月夢想,開啟了中國人走向深空、探索宇宙奧秘的時代,標誌著中國已經進入世界具有深空探測能力的國家行列,吳偉仁說。他此次赴港是與其他探月工程的設計師一道,為香港民眾舉辦科普報告會,普及航天科技和月球探測知識。

探月工程不僅振奮民族精神、展示中國綜合國力、維護外空權益,也對國民經濟有重要拉動力。月球具有可供人類開發利用的各種獨特資源。科學考察探明,月球上已知礦物有100多種,其中5種是地球所不具備的。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月壤中含有地球上少見的氦—3,它是人類未來可長期使用的清潔、高效、安全和廉價的新興核聚變燃料,具有廣闊的開發前景。

吳偉仁表示,美國阿波羅工程投入產出比約為1:15。中國探月的控制技術、倣真技術、計算機技術、新材料等若轉到民用中去,將帶來巨大的經濟價值。

7月19日,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中)在香港舉行“九天攬月-探月話嫦娥科普講座上回答聽眾提問。新華社記者李鵬攝

國際上共有兩輪月球探測高潮。冷戰時期,美蘇曾展開了一場以月球為探測中心的空間科學技術競賽。中國、日本、印度等國加入到90年代開始的第二輪探月活動中。“中國不搞競賽,我們的探月工程有理性的態度,是以科學探測、認識月球為主,吳偉仁說。

中國的探月工程分為“繞“落“回三期實施,計劃2020年前後完成:第一期工程重點為“繞,就是發射環繞月球飛行的探測器,對月球進行全球性遙感探測。2007年10月發射的嫦娥一號已圓滿完成了任務;“落就是探測器在月球表面軟著陸並進行就位探測和巡視勘察。此階段實施3次發射任務,分別是嫦娥二號、嫦娥三號和嫦娥四號。

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號探測器發射升空,12月14日成功在月面軟著陸,12月15日著陸器與月球車分離,玉兔號順利抵達月面,同日兩器分離和互拍成像,標誌著任務圓滿完成。

嫦娥三號自發射升空以來,一路牽動著國人的心,尤其月球車玉兔號在進入第二個月夜休眠前出現了機構控制異常情況。吳偉仁說,目前玉兔號雖然已經被喚醒,但是問題仍然存在。月球車移動機構出現短路故障,正以異常狀態進入第八個月晝,個別設備狀態也在逐步退化,好在它已完成了既定的科學和工程任務。

吳偉仁表示,探月三期主要實現的是“回,也就是在2020年前後發射月球探測器,採樣後攜帶月球樣品返回地面。三期工程比此前兩期工程難度更大,系統更複雜,規模更龐大,是一個很艱巨的挑戰。

“探月工程三期有‘三新’,新建的發射場、新研製的火箭和探測器。關鍵技術主要是月面採樣,月面起飛,在月球軌道交會對接,還要進行地球大氣高速再入,難度是很大的。吳偉仁表示。

吳偉仁說,儘管困難重重,但參與這項工程的科研人員已經基本攻克了關鍵技術難關,目前正在進行工程的後期研製,進展也比較順利。

“後期研製主要要做很多試驗和驗證,包括最後要形成產品,按計劃在2020年之前肯定能完成任務。吳偉仁信心滿滿地表示。

在談到內地與香港在探月工程上的合作時,吳偉仁表示,月球車收集的科學數據向包括港澳在內的全國發佈,港澳地區也積極參與到科學數據的應用、分析和研究工作中,取得了很大成績,為中國的航天發展做出了很多貢獻。

由香港科學家研發的“相機指向機構系統此前已隨嫦娥三號月球探測器成功登月。未來香港理工大學科研團隊將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進一步合作,在國家探月工程第三階段研發採樣執行裝置。(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