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蘭州6月18日電(記者屠國璽、梁軍)“過去是條爛泥溝,今天變成了旅遊村。”74歲的村民李如堂坐在家門口的一棵千年銀杏樹下,看著絡繹不絕的遊客來樹下拍照。這個他認為的窮鄉僻壤,今年夏季成了外地人納涼的旅遊勝地。
李如堂的家在甘肅省隴南市康縣岸門口鎮嚴家壩村,地處西秦嶺餘脈大山的萬重包圍之中,這裡交通不便,經濟發展滯後,是一個典型的中國西部貧困農村。
當前,中國正在進行“美麗鄉村”建設熱潮,目的是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和衛生條件,給農民一個乾淨整潔的生活環境,很多省份都依據各自條件提出了不同的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行動計劃。
李如堂看著在過去一年裏村莊發生的變化,讓他覺得“這裡和城市沒有大的區別,甚至比城裏還要好一些。”
在此之前,李如堂認為自己身居的村莊“臟、亂、差”,不僅道路坑坑洼洼,雨天出門兩腿泥,垃圾胡亂堆放。而如今,不僅道路得到硬化,舊房也換了新顏,自家房屋花園化身成了一處處田園景觀。
過去幾年間,當地根據各村不同的地域特色,依託自然生態優勢,確定了生態旅遊型、古村修復型、產業培育型、環境改善型四種建設類型,對村容村貌進行翻新改善,徹底改變了農村昔日的破敗形象。目前,在康縣350個村莊當中已經建成美麗鄉村211個。
“建設美麗鄉村,就是拋棄單純追求GDP的做法,遵循不砍一棵樹,不埋一眼泉,不毀一株草,不挪一顆石的自然法則,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康縣縣委書記李廷俊說。
在美麗鄉村的建設過程中,當地並沒有進行大拆大建,而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將一些廢舊的磚頭瓦片、河道的石頭石材、枯幹的樹枝竹片等材料充分利用。李廷俊說這樣既調動了村民改造的積極性,又降低了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成本,提高了群眾生活品質和幸福指數。
在建成美麗鄉村之後,李如堂發現村裏許多人都將自家的院落進行改造,建成了好幾家“農家樂”,每逢週末,有許多城裏人前來消費。借助村容村貌的改善和原生態的山水資源,這個小村莊正在成為一個田園觀光、農事體驗和休閒度假的生態旅遊精品村,人們的生活也富了起來。
目前,康縣已經成為中國西部貧困地區建設美麗鄉村的一個縮影,按照甘肅省的計劃,到2020年將建成1000個以上和嚴家壩村一樣的“美麗鄉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