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出打工开眼界 返乡创业富乡邻

中国新闻网

text

图为干净整洁的采摘园。 张林虎 摄

中新网兴安盟11月18日电 题:外出打工开眼界 返乡创业富乡邻

记者 张林虎

“这几天葡萄、桃子都进入了休眠状态,工人们正在抓紧时间修剪。再过一段时间,棚里桃花朵朵,棚外雪花飘飘,别有一番景象。”18日,在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突泉县曙光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园区内,43岁的刘淑辉如是说道。

图为采摘园内的孔雀供游客观赏。 张林虎 摄

突泉县是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辖县之一,地处大兴安岭南麓。1998年,为了改变家里贫穷的生活状况,太平乡五三村的刘淑辉在中专毕业后,加入突泉县就业局劳务输出大军,选择了离家外出打工,来到了天津。

勤劳质朴的刘淑辉从一名保安干起,几年间做到了保安队长、保安公司招生办主任。2005年,不甘平凡的刘淑辉开了一家手机超市,诚信经营让他的生意很快占领了当地手机市场,销量翻倍增长。

图为刘淑辉(左)在大棚内工作。 张林虎 摄

“这几年的外出打工对我一生影响很大,不仅让我增长了见识,也赚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刘淑辉说,在经营的过程中,他发现家乡没有装饰用砖的标准化生产厂,这让他产生了回乡创业的想法。

2009年5月,刘淑辉带着十多年的打工积蓄,回到了五三村创办了彩砖厂。质量好、颜色正、价格低、品种多……刘淑辉的彩砖在很短时间内就打开了销路,在突泉以及周边地区打出了名气,一时间订单纷纷而来。

“销路稳定后,我又成立了施工队伍,从加工生产到安装铺设一条龙服务。”刘淑辉说,他的砖厂长期雇佣50余人,旺季能安置百余人就业,这让乡亲们在农闲时在家门口就能赚钱。

图为游客在采摘园内摘草莓。(资料图)受访者供图

创业成功后,看到同村还有很多人依旧在靠天吃饭,刘淑辉心里很不是滋味。在他看来,一家富不算真的富,让全村富才是真的致富。

伴随着城镇化潮流的出现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特色乡村”逐渐成为新兴的旅游打卡地,也为城乡融合发展构建了旅游空间新格局,而刘淑辉也抓住了这一机遇。

2014年,刘淑辉在曙光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园区承包了24座大棚,搞起了特色化种植采摘园,打造集旅游、观光、采摘、餐饮、垂钓为一体的生态园。

“当时资金压力比较大,我们当地就业局帮忙协调了70多万元的创业担保贴息贷款,解决了我的燃眉之急。”刘淑辉说。

毛桃、油桃、葡萄、大樱桃……如今,刘淑辉这个拥有20多个水果品种的采摘园,年产值超过500万元,利润达到179万元。产业做大了,但刘淑辉依然想着村里的父老乡亲。在全面开展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刘淑辉认领了20户贫困户,通过大棚种植技术的传授和指导,帮助他们脱贫增收。

在刘淑辉看来,扶贫要从根上找原因才能真正解决问题,让贫困乡邻掌握一技之长,他们就有了希望,就有了致富的信心。“可以来打工,也可以来学习后自己创业。只有转变他们的思想,才能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走出贫困。”

从2016年到2018年,刘淑辉吸纳了劳动力230余人,其中带动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7人,人均就业年收入26400元,增加周边农村劳动力就业收入达607万元。“我们用工也是首选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希望尽我们之力,带动一方致富。”刘淑辉说。

“政府支持我们,不是让我一个人富,而是希望我能带动村民们一起富起来。”刘淑辉说,下一步,他打算发展老年人康养项目,为农村老人打造高品质康养生活的同时,带动更多乡亲致富。

记者了解到,内蒙古将农村牧区自主创业农牧民纳入支持范围,对贫困劳动者个人创业担保贷款按3年全额贴息,发放创业担保贷款605万元。2016年以来,内蒙古共发放创业担保贷款86.48亿元,创业培训18.21万人,成功创业11.05万人,带动就业36.75万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