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勁賺230億 李嘉誠抄底歐洲大獲全勝?

香港商報

text

【亞太日報訊】上周,李嘉誠旗下的兩大旗艦公司長實地產(1113.HK)與長和(0001.HK)同時發布了半年報:兩家公司2016年上半年凈利潤合計超230億港元,長實地產不計投資物業重估的凈利潤同比大增超過五成。

盡管在今年脫歐公投通過後股價遭遇重創,兩天內市值折損數百億,但上半年李氏旗下公司在歐洲包括英國的業績相當靚麗。過去幾年,李嘉誠趁著歐債危機爆發的機遇,在歐洲的大手筆抄底獲得了豐厚回報。目前李嘉誠旗下主要公司的市值已大幅回升。不久前,國際投行摩根大通更是將長和的評級上調到增持,看多長和。

脫歐陰影散去歐洲業務表現亮眼

2016年上半年,長實地產的收入為275.63億港元,同比增長45%,凈利潤達到86.06億港元,如果不計投資物業重估同比大增51%,很大程度上由于去年重組後原和黃的地產業務計入長實地產。在李嘉誠去年改組其旗下上市公司的業務後,長實地產的業務已主要集中在房地產領域,內地和香港佔比較大;長和的核心業務則變為港口、零售、基建、能源和電訊,歐洲業務佔比較大。

長和今年上半年的凈利潤為149.21億港元,雖同比只增長了3%,但已大大超出市場預期,主要歸功于歐洲業務表現穩健。長和2015年財報的數據顯示:其業務已有46%在歐洲。今年上半年,長和歐洲的稅前利潤同比增長高達11%,增幅遠超其他區域。

以包括屈臣氏在內的零售業務板塊為例:亞洲區域減少了4%,歐洲則增加了6%。

長和的基建板塊,歐洲業務同樣增速迅猛:2016年長和的基建收益,主要來自2015年收購的UKRails及PortugalRenewableEnergy的溢利貢獻,以當地貨幣計算的收益和除稅前利潤分別增長9%和8%。

坐擁壟斷優勢李氏帝國根深葉茂

英國公投脫歐後,李嘉誠旗下上市公司的股價曾接連受挫,媒體也以李嘉誠損失慘重等加以報道,不少聲音質疑李嘉誠脫亞入歐是一種戰略失誤。

李嘉誠在長和半年報中對此也做出了回應:英國脫歐已成定局,將于未來至少兩三年間,為英國及歐洲帶來不少負面挑戰,但因集團投資絕大部分為民生必須品,故相信根基仍屬穩固。

其實歐債危機後,李嘉誠旗下公司在歐洲尤其英國大舉投資並購,主要集中在能獲取穩定現金流的民生與壟斷性行業。根據統計:目前李嘉誠有56%的投資在歐洲,其中英國佔比就高達37%,英國媒體甚至驚呼“李嘉誠買下了大半個英國”。這其中,水電煤氣等壟斷性民生必需品是重點。目前李嘉誠旗下公司佔據英國近三成的天然氣市場、近三成的電力分銷市場和相當份額的供水市場。這其實與李氏企業在香港和內地投資集中在港口碼頭、房地產、電信、基礎設施等壟斷性行業一脈相承。

李嘉誠在業績報告中的樂觀表態並非沒有來由,英國脫歐的影響或許並沒有一個多月前市場所擔心的那樣嚴重,至少金融市場的短期情緒已經恢復樂觀。

今年6月份英國脫歐公投時資本市場一片愁云慘霧,英鎊和英國股市雙雙暴跌,但短短一個多月時間,英國股市其實已經幾乎“滿血回歸”。英國富時100指數在脫歐當日暴跌至最低5788點,上周五收盤時候已經漲到6927點,一個多月大漲近20%,創下一年的新高,距離7122點的歷史高位也僅一步之遙。

出售內地資產轉投歐美李超人只是先行一步

過去兩年李嘉誠因為出售部分內地資產轉投歐洲而遭受各方指責,甚至有媒體刊文稱《不要讓李嘉誠跑了》。當今年上半年一線城市暴漲時,不少評論稱李嘉誠誤判了形勢。但從其旗下公司的業績來看,其對于內地經濟的“L型”走勢其實早有預判。

李嘉誠旗下另一家公司長江基建,上半年在中國內地公路項目的盈利4%,基建材料業務盈利暴跌26.2%。相比之下,海外業績表現則頗為正面:英國業務的盈利貢獻按英鎊計算,增長6.6%,澳洲、加拿大等地的業務都出現了增長。

最近兩年,內地正面臨著投資收益下滑的“資產荒”,優質資產已日漸稀缺。各類資本在頻繁舉牌上市公司的同時,也步李嘉誠後塵大舉進行海外投資,歐美成熟市場成為重點。

據商務部最新數據顯示:2016年上半年,中國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金額為888.6億元,同比增長58.67%,創下歷史新高。從2008年到2015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翻了近兩倍,已經成為全球最主要資本輸出國。下圖是面包財經根據官方數據繪制的中國近年來對外投資金額:

僅近期刷屏的對歐洲的投資案例就包括:美的以37億歐元的價格收購庫卡,蘇寧以近20億元的價格收購國際米蘭等。

在內地營商環境發生變化,大舉拋售內地資產的也不僅僅是李嘉誠一人。僅在房地產領域的拋售資產的港資巨頭案例就包括:新世界中國[-0.59%]過去幾年在內地出售的資產和項目合計超過300億,並從港交所退市;華人置業[-1.47%]在最近兩年清空式的出售香港和內地房產,涉及金額遠超新世界[1.54% 資金 研報]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