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商在越南被襲工廠,圖片:大公報。
英國《金融時報》日前撰文稱,現在的情況無異於一場“亞洲之春。中國和越南在南中國海危險對峙,隨著菲律賓在國際法庭上起訴中國,中方艦船在定期騷擾菲律賓船只。泰國軍方宣布實施軍事管制法,在一些人看來,這相當於一場“軟政變。朝鮮也不甘落後,朝鮮領導人金正恩(KimJongUn)正聒噪著要進行核試驗。
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不但挑戰著各國政府,也為跨國公司制造了麻煩,後者有一系列產品要依賴亞洲國家生產,從米老鼠(MickeyMouse)T恤、iPad、到阿迪達斯(Adidas)運動鞋。
上周,越南國內針對中國石油鑽井平臺出現在有主權爭議的帕拉塞爾群島(ParacelIslands,中國稱西沙群島)附近爆發了反華抗議,抗議者洗劫了許多工廠。但他們還導致許多沒有遭遇暴力洗劫的工廠暫停生產,放大了此事對全球供應鏈的影響。
為蘋果(Apple)生產iPhone、iPad等產品的台灣電子制造商富士康(Foxconn)出於防範考慮停工3天。為耐克(Nike)和阿迪達斯供貨的世界第二大運動鞋制造商裕元(YueYuen)也關門停業。
供應鏈並不是第一次面臨壓力。2011年,日本東北部地區遭遇災難性的海嘯和地震,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對人們的心理造成巨大沖擊。震驚的心情平複之後,人們立刻意識到供應鏈是多麼的脆弱,因為許多並非家喻戶曉的企業無法供應一些關鍵的電子元件了。
那年晚些時候,這種情況再次出現:電子元件和汽車配件供應中心泰國遭遇50年一遇的洪災。當時,計算機制造商拿不到硬盤驅動器,本田(Honda)等汽車制造商也被迫在全球減產。
天災和人禍迫使企業更靈活地管理供應鏈。例如,沃爾瑪(Walmart)表示,越南的抗議活動沒有影響到它,因為它從50個國家采購。但在考慮在哪生產或從哪采購時,零售商越來越面臨取舍。
裕元就是個很好的例子。越南爆發反華騷亂的數周前,裕元在中國大陸的一家大型工廠被迫停工,原因是4萬名工人展開了中國幾十年來最大的一場罷工。裕元將阿迪達斯產品的生產轉移至別處,結果在越南又遇到了新的麻煩。
那場罷工凸顯出制造商面臨的一個日益嚴峻的問題:中國已不再是低成本制造的聖地。工資在迅速上漲,工人罷工的積極性也提高了。
中國迅速攀升的成本促使一些工廠(尤其是勞動力密集型的紡織行業的工廠)遷往孟加拉國之類的國家。但去年孟加拉國發生致逾1000名工人死亡的拉納大廈(RanaPlaza)事件之後,這種遷移已引起了反思。還有一些工廠考慮遷往柬埔寨,但那裏的工資也在上漲,勞工騷亂也很常見。
緬甸自軍政府讓位給文官政府、實行民主制以來,一直被譽為低成本制造業的最後堡壘(朝鮮除外),但大多數制造商表示,因基礎設施過於落後,緬甸未來幾年的發展將受到抑制。
跟蹤全球貿易和采購信息的Panjiva公司的創始人喬希•格林(JoshGreen)表示,中國不再是理所當然的最優選擇,但企業很難找到方法來應對這種局面。“能夠替代中國人的好的選擇並不太多。
如果納倫德拉•莫迪(NarendraModi)作為印度總理能整治好本國的官僚階層,那麼印度或許有望在全球供應鏈中占據重要地位。考慮到印度擁有大量年輕勞動力,它應該是一個很自然的供應鏈安放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