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节目,太敢讲了!

亚太日报

text

3月13日的这期《圆桌派》,讲的全都是不能播的。

众所周知,窦文涛的《锵锵三人行》被停播后,《圆桌派》就是变了形式的《锵锵》。

所以对于壹哥这种长年的《锵锵》粉丝来说,《圆桌派》自然每期都不能错过。

但壹哥一直都没写过《圆桌派》,怎么说呢,总想把它作为我的“自留地”,自个偷偷琢磨欣赏就好了。

但3月13日的这期,壹哥却不得不写一下。

因为这期的话题触及到了电影行业的真相。

本期请来的嘉宾是老朋友马未都马爷;

主持人,演员李艾;

还有著名编剧汪海林,他的代表作有《铁齿铜牙纪晓岚三》、《神医喜来乐》、《都是天使惹的祸》、《楚汉传奇》、《我的野蛮天使》等等。

这期的主题,是“何为烂片,烂片是怎么产生的?”

其实如果不是汪海林的话,这期不会那么“猛”。

但是汪海林偏偏是一个非常“敢说”的人。不是聊烂片么?上来他先给出了自己的烂片公式: 大IP+小鲜肉主演

然后又说:有几个演员,只要有他,就肯定烂片——就差指名道姓了。

“大IP+小鲜肉=烂片”,这虽然是共识了,但没有人会真的下这个断语。尤其是电影行业里的人——毕竟还要在圈里混的嘛,你也不是想怼谁就怼谁的冯小刚。

如果说这个观念不新鲜,那下面更狠:

窦文涛紧跟着问:在现在的娱乐圈里,是角儿大呢,还是本(剧本)大呢?

身为编剧的汪海林毫不犹豫地回答: 角儿大

这话是有证据的,角儿对一部电视剧的影响有多大呢?制片人只要看到有这几个角儿,就会投;制片方向电视台兜售,只介绍有这几个角儿,电视台就会要;对外宣传,只要宣传有这几个角儿,就有人看。

搞定了演员,就意味着搞定了整部电视剧。

从头到尾,就没剧本什么事儿!

听上去很像是好莱坞黄金时代的“巨星体制”对不对?

30-50年代的好莱坞,一切人和资本都围绕奥黛丽·赫本、格里高利·派克这样的超级明星打转,电影都是量身打造,那时候的明星要比现在牛得多。

赫本与派克

但这里面有一个关键的区别:咱们的角儿,是流量鲜肉;好莱坞黄金时代的巨星,是有真本事的。

为何会如此?汪海林又“真相”了:“因为现在大电视台的购片部门,负责人大多是中年女性,他们就喜欢鲜肉。”

甚至于,现在制片方请电视台领导吃饭,陪酒的都不是女演员了,而是年轻男演员。

这就解释了李艾在节目开始时的问题:“为啥制片方会找鲜肉呢?还是他们有市场对不对?”

对此汪海林解释道,电视剧和电影不一样。

电视剧要搞定的不是观众,而是电视台,所以一定会投其所好,找些鲜肉来演,让电视台领导开心。

电影要搞定的是观众,是一个一个掏钱买票的人。此时,鲜肉的票房号召力就没那么强了,毕竟如果不是死忠粉,大家一般不会做“掏钱看颜值”这种事。

**鲜肉=流量=钱** ,在这个公式下,卖给电视台的电视剧和卖给视频网站的网剧,自然就会烂片丛生。

那么电影呢?如果鲜肉不能带来票房,那烂电影是如何产生的?

这就涉及到了另两个非常关键的真相: 票补和假数据

豆瓣上为《战狼2》打分的人数是50万,而《战狼2》真正的观众数量超过一亿。

大多数吃瓜群众是怎么选择去看一部电影的?答:什么火看什么。

所以电影行业一个人尽皆知的秘密就是:制片方花了钱去拍出了电影,还要再花钱去买电影票,以造成这部电影票房很高的假象。

数据也是一样,在这个大数据的时代,一切都以数据说话。但当播放量、讨论量、打分……

一切数字都可以花钱买的时候,一切就都是假的。

要命的是, 就算票房和数据都是假的,观众也会买单——从众心理呗

这也就难怪马未都会抱怨,看一部电影票房挺高,兴致勃勃地去看了,出来后只想说一句:“今儿这破电影!”

窦文涛说,现在的影视圈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 “假作真时真亦假” 。一切都是假的,假的东西却捞到了真的钱,这个时候,真实还有意义么?

如果做极端假设,当所有票房、数据、口碑、所有一切你看得到的东西全是假的,那电影本身,还有存在的意义么?

窦文涛说,这是一种异化:一个事物,发展发展着,可能就不是它本来的样子。

在中国,电影就正在被异化——慢慢变成只会追逐资本的怪物。

而这,最终会毁灭电影这种艺术形式。

汪海林说,自己年轻时开始当编剧的时候,设想过这份工作的一切可能。

唯独没有设想过,将来衡量自己剧本好坏的标准,是可以花钱买的。

常看《锵锵》或者《圆桌派》的人都知道,每期节目一定不会是众口一词的,嘉宾之间一定会有观点差异,而窦文涛则负责在中间周旋。

这期《圆桌派》中很重要的一个角色就是李艾。在汪海林和马未都对烂片痛心疾首之时,她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烂片受众”。

李艾认为,烂片有其存在的意义,因为大多数人看影视剧不是为了得到什么,可能只是为了消遣,为了吐槽,甚至是为了看看弹幕如何撕逼。

刚才还在迎合汪海林的窦文涛,此时话锋一转,开始质疑:好莱坞和香港也有烂片,这是不是证明烂片确实有其存在的必要呢?

作为深度从业者的汪海林,对这个问题显然早有准备。

他认为,烂片一定有存在的必要,因为烂片也有烂片的受众。

但在成熟的影视工业中,烂片从来都不会是主流。 最简单的证据就是,表演类的奖项,从不会奖励烂演员。

而我们呢?

诚然,再烂的片子都会有人喜欢,这个任何人都不能去评判。

但是,喜欢不喜欢,和好不好,这是两码事。烂片可以被喜欢,可以卖钱,但不会改变它烂片的本质。

中国的影史行业从业者,偏偏忘了这句话。

发生在中国的是什么呢?烂片裹挟着资本大行其道,不仅捞钱,还要捞名声。做了婊子,还要立牌坊。

在烂片、烂演员“叫好又叫座”的情况下,连影视行业从业者自己都迷茫了:既然如此,我是不是就该去拍烂片呢?

说白了,价值导向问题。

在好莱坞,八大制片公司会盯着那些边缘文化,盯着什么东西有商业前景,什么东西可以迅速变现。但他们接下来做的,是把这些东西吸收到自己的主流文化里,而不是迎合它们。

吸收而不盲从,所以好莱坞屹立百年不倒。

而在中国呢?

中国那些本应该牢牢把握住影视作品主流方向的业内人士,却盲目追逐流量,追逐资本,他们自己已经迷失了,还指望普通观众能有什么欣赏水平!!

自作孽,不可活!

所以,汪海林在节目快结束的时候,自嘲一般地说:“我们这个行业,到处都是犯罪嫌疑人。”

最后,窦文涛又话锋一转:

“电影评奖这事就是为了让电影人知廉耻的,让你知道什么是有面子,什么是丢人。孟子说过:大王何必言利?,如果都是讲利字当头,那就干脆自取灭亡呗。”

保护电影的主流价值观,就是保护电影这个艺术本身。

作为电影公号,壹哥,小壹,我们所有的编辑,整个团队,也希望能够凭着自己的笔,成为电影的保护者,而不是送葬人。

(来源:壹条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