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的用户:微博欲诉今日头条非法抓取内容

亚太日报

text

一纸公告将今日头条、微博之间的矛盾公开化。

事件缘起于8月10日中午,微博发布公告称,“某第三方新闻平台在微博毫不知情、并未授权的情况下直接从微博抓取自媒体账号的内容”,微博当即表示已暂停第三方接口。8月14日,一位接近微博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尽管还未对外披露,但微博方面已经着手以不正当竞争为由起诉今日头条非法抓取用户信息。

今日头条方面向记者回应称,用户发布的任何内容,版权都属于用户本人,用户有权利发布在任何平台。记者获悉,微博方面早已察觉到今日头条的抓取动作,但事态之所以在上周公开化,缘由是今日头条更加广泛地在平台内推广这项功能。

谁的用户?

据悉,微博方面早已察觉到今日头条的“抓取”动作。双方之所以未爆发直接公开的冲突,原因在于此前今日头条更多针对大V、KOL等推出这项功能。但在上周,多位自媒体均收到了开通微博内容同步的相关提示。

微博的焦虑是显而易见的,相比同步微博内容,它更担心的是今日头条同步微博平台上的社交关系,即用户的关注、粉丝等,最终导致微博失去这一部分用户。

微博方面在公告中,援引了2016年“微博诉脉脉不正当竞争一案”判决,判决称若第三方获得微博用户数据以及微博信息内容,则需要获得微博授权,否则属不正当竞争。但今日头条和脉脉不同的是,今日头条经过用户同意授权之后才进行同步,而非完全绕过用户和平台。

上述今日头条内部员工告诉记者,早期头条将这种做法当做一个吸引用户入驻的噱头功能之一,但均经过用户允许才进行微博和今日头条内容的同步。“未经过用户同意抓取内容,极易被竞争对手抓住漏洞。”其告诉记者。

也因此,同步微博内容仅仅是微头条运营的策略之一,并不是主要策略。由于早期今日头条基本采取邀请入驻,会先询问希望“挖”过来的大V是否有意愿使用这一功能。“其后并不是过多提及这一功能,原因在于头条希望更多鼓励用户直接在头条上发布内容。”

8月14日,今日头条方面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回复称,“我们认为用户发布的任何内容,版权都属于用户本人,用户有权利发布在任何平台。所有的操作,我们是交给用户自己选择。”但头条方面承诺称,头条对所有用户的微博同步,都是在获得用户事先知情同意的情况下进行的。

此外,今日头条方面还出具了一张截图,截图显示微博早在2007年即推出“博客搬家”功能。在当时那场博客大战中,新浪通过上述功能“收割”了一部分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头条方面的言外之意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中心特约研究员、律师赵占领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按照是否属于独创性信息分类,若属独创性信息即法律意义上的“作品”,则当今日头条经过用户授权、以人工方式抓取时,并不侵犯微博权利,若通过技术手段进行抓取,绕过了微博方面的技术防护措施,则属非法。

若非独创性信息,赵占领告诉记者,其所有权归属会有一定争议,一般认为这类信息属于用户与新浪微博共有,今日头条抓取这类信息,仅仅获得用户授权还不够,一般还需要获得新浪微博的授权,否则涉嫌不正当竞争。

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朱巍则告诉记者,根据用户和微博平台之间协议,在微博平台发布内容均属原创,即便用户已经授权第三方平台,但例如今日头条也不能采用微博平台数据。

战线趋同

今日头条对于部分大V的邀约的确有所见效。记者梳理发现,一部分公众人物从微博迁移去了今日头条,例如有的大V许久未更新微博,但今日头条上的微头条账号仍在持续更新;另一部分,是其个人微头条头条号在更新一段时间之后“断更”了,但本人微博依旧在更新。

虽然大量内容和微博重复,但至少,今日头条在头条号方面营造出了一种繁荣的景象。即便如此,“从平台方角度来说,更喜欢用户发布独特内容,而非同步其他平台。”上述今日头条内部员工告诉记者,此举显示了微头条方面一定程度上的竞争焦虑,在将今日头条从纯资讯类产品改造成一款兼具社交属性产品方面,微头条被寄予厚望,但其DAU表现则不如抖音、西瓜视频等今日头条旗下其他明星功能或产品。

据了解,头条对各功能采取了详细的数据考核机制,即短期内无法达到预期值,会迅速切换做法,这是一种快速迭代的业务模式,目的是在短期内尝试各种做法提升用户量。

但头条此举几乎威胁到了微博的核心利益。在微博股价开始受到追捧时,曾有微博高层向记者坦承,微博占据了一个网络公共空间,尽管微信仍旧强势,但在一个公开的社交网络上,微博几乎没有对手,这也使得其在稳定的市场基础上进行后续的商业化运作。

但从去年起,微博和今日头条正在越来越多的战场上遭遇,例如资讯分发、短视频甚至是社交。一方面,微博将资讯分发当做侧重点,与此同时,今日头条也通过微头条等功能,强化社交属性。

颇具戏剧性的是,微博曾是今日头条股东。2014年6月,新浪微博基金以跟投身份参与了今日头条当时的1亿美元C轮融资。无疑微博曾经看好今日头条的未来,但这并没有改变两家公司在当初那笔投资的三年之后,正式开战。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