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八節喝臘八粥的千年歷史

亞太日報

text

1月27日,一位小朋友在四川省成都文殊院享用臘八粥。新華社記者江宏景攝。

【亞太日報訊】27日是傳統的“臘八節,進入臘月後,年味漸濃,整個舊曆年年俗隨之拉開帷幕。臘八節至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它向人們傳遞著進入“年關的信號。

據中新網報道,對民俗頗有研究的作家肖復興說,幾乎臘八節所有的習俗都是圍繞喝臘八粥進行,在光緒年間,北京雍和宮所制臘八粥曾有“北京之最的說法,皇帝還會專門派官員監製。

喝臘八粥始於宋代

而據傳,中國喝臘八粥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于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

肖復興說,光緒年間,北京雍和宮熬製的臘八粥十分有名,曾有“北京之最的說法,大鍋能煮上百斤米,皇帝還會派官員來監製。那時臘八粥都要在臘月初七熬,細火慢燉一宿而成,隨後分發給老百姓,同時供奉寺廟裡的神佛。

“這應當是臘八節民俗裡最重要的含義。一是吉祥,二是提醒人們別忘了貧苦百姓。在肖復興看來,這樣既能營造過年的氣氛,也會讓大家覺得十分溫暖。

臘八粥材料越多越吉利、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臘八粥名不副實:它並非一定要由八種材料煮成。肖復興說,煮臘八粥可以隨便放原料,越多越吉利,但其中有三樣必不可少,即棗、薏仁米及菱角米,“紅棗剝皮搗碎成泥放入粥中同煮,一般用砂鍋煮最講究;同時要把薏米炒好染成紅色,起鍋的時候灑在臘八粥上,二者都取紅紅火火的寓意。

值得注意的是,臘八粥不能當天熬制,並且要在初八上午食用。研究民俗的學者王娟指出,這是一個約定俗成的習慣,另外,也有“祛瘟的意義。

為什麼叫“臘八節?

據天津市民俗專家由國慶介紹說,“臘是一種祭禮。在中國古代,臘日並不是固定在十二月初八,從先秦起,被當做“年節歡度。漢代,人們常以十二月的戌日為臘日,不過在這一天並不喝臘八粥,而只是作為祭奉諸神的日子。三國時代的魏國,臘日為醜日。晉代以後,一般以冬至後的第三個戌日為臘日。而較早將十二月初八定為臘日的記載是在南北朝梁宗懍所撰的《荊楚歲時記》中。

據傳“臘祭之神有八種,臘祭才被固定到臘月初八這一天,因此有了“臘八節。在臘祭習俗發展中,佛教漸漸滲入。

由國慶進一步介紹說,相傳釋迦牟尼苦修多年,餓得骨瘦如柴,打算放棄苦行,臘八這天遇到一名女子送他食物,他吃了之後就在樹下成道了。後來佛教界每到這天都用多樣米豆果子煮粥供佛,稱“臘八粥,也叫“福壽粥“福德粥和“佛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