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站在“重新出發”的十字路口

光明日報

text

【亞太日報訊】2016年,在經歷了尼斯恐襲、“黑夜站立”、歐洲杯、總統大選初選等國內大事,以及英國、義大利等周邊國家飛出的一隻只“黑天鵝”之後,法國人像往常一樣熱鬧地迎接新年的到來。然而在平靜的表像下,法國社會正迎來深刻的變化。

**結構性改革任重道遠

**

“大幅削減50萬公共部門崗位”“延遲退休年齡至65歲”“廢除每週35小時工作制”“削減過高的福利制度”等等,這一系列強勁甚至略顯激進的改革措施,讓法國右翼總統候選人菲永在右派初選時成為一匹“黑馬”,在參加投票的400多萬選民中獲得了近67%的選票。在執政的左派政府徹底喪失民意,以“國民陣線”為代表的極右翼勢力內訌不斷的情況下,菲永一時間成為明年總統大選的最大熱門,法國似乎也看見了菲永高呼的“重新出發”的曙光。但瞭解法國的人恐怕都很清楚,這個誕生了盧梭、伏爾泰、孟德斯鳩等大思想家的國度最不缺乏的就是“思想”和“口號”,但落實到行動上,現在的法國社會仿佛逐漸失去了改革的勇氣和動力。

貫穿整個年度的“勞動法草案”改革爭議就是現今法國改革問題的縮影。面對政黨互相攻訐、工會制約以及利益受損民眾的抗議,無論是左派、右派還是極右派,都只能選擇妥協。僅僅草案中一條“廢除35小時工作制”的條款就引發了“黑夜站立”這樣大規模、長時間的抗議示威,菲永提出的競選綱領一旦實施,恐怕將會遭遇更大的反彈。民眾往往要求政府進行改革以解決當前的一系列政治、經濟、安全等問題,但又不願意在自身利益上作出犧牲,而政府迫于各方壓力只能妥協,甚至徹底調轉改革方向,給予抗議者更多的利益來安撫他們,這讓法國社會陷入了一個怪圈。

**恐襲和難民潮加劇民粹主義

**

進入2016年,由於查理週刊事件和巴黎恐襲的餘波未散,法國一再宣佈延長緊急狀態,並準備於7月初歐洲杯結束後取消。正當舉國上下都為歐洲杯成功舉辦松了口氣時,尼斯等城市又接二連三遭受了恐怖襲擊,讓法國人的神經再度緊繃,緊急狀態也再一次延長。

隨後,針對“布基尼”(一種只露出臉、手和腳的前端的伊斯蘭女性泳衣)的禁令以及加萊難民營的拆除更加激化了本地民眾與穆斯林群體之間的矛盾。當前,法國普通民眾在對政府感到失望的同時,對於極端主義的憤怒情緒正在迅速發酵並逐漸蔓延,矛頭也指向法國國內的穆斯林團體及非法移民群體。這些均讓宣揚“反體制”“反移民”的國內民粹勢力加速膨脹,已經足以撼動左右兩派的執政基礎,成為法國政壇一股無法忽視的力量。甚至連右派候選人菲永也在電視辯論中公開表示,稱法國“並非一個多元文化國家”,那些來到法國的外國人必須尊重法國的社會風俗。法國政壇及社會在意識形態上正在加速“向右轉”。

**經濟復蘇緩慢帶來不穩定因素

**

儘管今年法國宏觀經濟形勢良好,政府在就業、消費、減稅等民生領域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且初見成效,但總體的復蘇勢頭依然孱弱,青年失業率、公共支出比率以及稅務負擔等核心經濟資料依舊沒有明顯改觀,加之面臨總統大選等政治生態改變帶來的不確定性因素,法國經濟在未來仍可能繼續在低增速區間徘徊。對於法國經濟,普通民眾最直觀的感受就是找工作依舊困難、稅賦沉重以及工資上漲幅度過小。民眾對政府的不滿和抗議,在給社會帶來不穩定因素的同時,也反向增加了未來政府推行改革的難度。

2017年是決定法國未來走向的關鍵一年,法國大選已經成為歐洲政治風向的“試金石”。是衝破阻礙獲得“重生”,還是繼續在低迷中徘徊,甚至飛出下一隻“黑天鵝”,法國的2017年將牽動歐洲和世界。

(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