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各界人士送别著名建筑学家罗小未

中国新闻网

text

6月12日,罗小未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在上海市宝兴殡仪馆举行。同济大学供图

中新网上海6月12日电 (黄艾娇 许婧)中国著名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建筑学会名誉理事长,第六届、七届民盟中央委员,第九届、十届民盟上海市委副主委,第十一届、十二届民盟上海市委名誉副主委,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罗小未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0年6月8日6时30分在上海逝世,享年95岁。12日,罗小未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在上海市宝兴殡仪馆举行。

青年罗小未。同济大学供图

当天,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方守恩、常务副校长伍江、党委副书记冯身洪、郑时龄院士、常青院士以及同济大学有关部门领导和专家代表,民盟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席丁光宏,上海建筑学会理事长曹嘉明,中国工程院院士魏敦山,上海市委统战部原副部长周箴,上海市委统战部党派处处长刘红,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汪大绥、汪孝安、唐玉恩,有关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各界来宾代表,罗先生的同事、弟子、生前故旧、亲朋好友以及来自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师生等前往送别,缅怀罗小未先生的辉煌人生、崇高风范和卓越成就。

罗小未先生籍贯广东番禺,1925年9月10日出生于上海,1948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工学院建筑系,获学士学位。1948年3月至1950年12月在上海美商德士古洋行工程部任绘图员、助理建筑工程师。1951至1952年在圣约翰大学工学院建筑系任助教。1952年院系调整,随圣约翰大学建筑系师生并入同济大学建筑系,历任同济大学建筑系助教、讲师、副教授,1980年起任教授。

2006年,罗小未先生获得了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教育特别奖”。她在晚年始终关心中国建筑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同济大学建筑学科的发展献计献策。她还是上海近代建筑与城市研究以及地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拓者,被称为上海近代建筑的“保护女神”。

罗先生是当代中外建筑文化交流的使者,长期推动国际间的学术合作,在国际建筑界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同时,她在多种国外杂志和书籍上撰文,介绍中国丰富多样的建筑、园林与城市文化,为世界了解中国建筑文化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也为同济大学建筑类学科的国际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罗先生于1952年10月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对同济民盟的发展作出了特别贡献,是中国民盟的优秀代表。

作为杰出的建筑教育家,罗先生桃李满天下,培养了众多学生,其中很多都卓有成就。

“(罗先生)这一称谓表达的是学生发自内心的对博学笃志的学者的敬重和对学识的敬畏。”郑时龄说。他至今仍保留了他大三时罗先生主讲的《外国近现代建筑史》一份课堂作业和先生的批语。这份作业谈的是现代建筑运动与艺术思潮的关系,罗先生鼓励他,说这篇文章可以发表,“这个鼓励让我从此热爱建筑历史和理论这门学科”。1978年,他回同济大学建筑系攻读硕士学位时,又在建筑历史课上得以聆听罗先生的教诲。1990年起,他师从罗先生攻读建筑历史与理论博士学位。

上世纪90年代博士毕业后,常青来到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做博士后研究,他的合作导师正是罗小未教授。“她不仅在专业教学和研究上出类拔萃,给人以深刻启迪,谈笑间也总能让你感受到‘世事洞明皆学问’的道理。”常青院士说。

“这些年来,对我学术成长中影响最重要的一个人就是罗先生。”伍江说,罗先生的学术研究具有强烈的开放性、时代性、开拓性和深邃的思想性,我们应该将其学术思想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她建立了共有四代人的建筑历史与理论教学及研究的团队,在她退休多年以后,她的教学与学术传统得到了继承与发展,并继续产生着广泛的影响。2006年,中国建筑学会授予罗小未教授“建筑教育特别奖”。

在民盟同济大学委员会副主委卢永毅教授看来,“罗小未先生给学生带来的影响还不仅限于学术与教学”。她还是个热爱生活的人,她强调广泛的兴趣和良好的修养是成为这个领域教学工作者的基本素质,而罗先生正是这样一个具备多重素质的前辈。她从小就爱好多样,曾学过芭蕾,当过羽毛球队队员,还曾被国立音专声乐系录取。

罗小未与李德华教授相爱相知相伴一生,携手并肩战斗,伉俪情深。2017年3月,由校友捐资、李德华、罗小未夫妇同意冠名的“李德华罗小未设计教席”启动。这一教席的设立,在国内同类院校中尚属首例。此后,学院每年邀请国内外建筑、规划、园林领域各一位设计名家,执教本科生或研究生一个学期的设计课程。

同济大学方面表示, 罗小未先生的逝世,是同济大学的重大损失,更是中国建筑和教育事业的重大损失。罗先生留下的建筑思想、教育理念以及大量著作,将永为我们所景仰和学习。罗先生的精神将激励后人奋进前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