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民路是一条隐秘在上海市中心的老马路,这里洋房林立、老式弄堂遍布、设计师品牌店琳琅满目,是最有上海格调的马路之一。最近,富民路上一座纯白的空间——富民路171号,引来不少人驻足。迈步进去,你能听到此起彼伏的江南丝竹、西洋音乐,这些音符穿墙而来,写满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城市心情”。
这个声音景观空间作品取名“城市临响空间”,由2019年静安区文化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上海音乐艺术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立项资助,意在让声音景观与周边环境融合,让上海市民与上海的“城市心情”来一次火花四射的邂逅。
上海音乐学院数字媒体艺术学院副教授戴维一是这个项目的负责人。
他介绍,富民路171号经过改造后被划分为若干个区域,门口扑面而来一个下垂的喇叭装置,人们站在这里可以看到街景,同时听到喇叭里传来的音乐。
这些音乐由智能音乐库实时生成,对应的是每日变化的气象信息(光照、风力、湿度、温度),也就是说,晴天和雨天出来的音乐会很不一样。也因此,这里的音乐有一个特别又美好的名字——“城市心情”。
除此之外,创意团队还在左面墙边放了一把藤椅,在左面墙上安了一个水龙头,又在右面墙边放了八仙桌、太师椅、唱机,并在房间中央放了一根立柱。
这些道具充满了上海的烟火气,道具旁会有音乐飘出来,而音响都被藏在墙体或柱子里,你要把耳朵贴上去才能听到音乐。
“喇叭、立柱里的音乐以西洋配器为主,藤椅、水龙头边的音乐选了江南丝竹,希望引导人们去追忆逝去的上海、逝去的江南的声音。”戴维一说。
在这个30平米左右的白色空间里,人们听音乐的姿态千奇百怪,有人站着听,有人躺着听,还有人蹲着听,或者抱着柱子听……这些姿态也和这个临街的白色空间一起,成了窗外人驻足观望的一道风景线。
疫情逐渐消散的阳春三月,“城市临响空间”以快闪的方式,参与到富民路街区的文化建设中。
3月20日-31日,这里每天会提供限时、限流的预约体验与导赏,还会通过照片直播的方式,记录市民的各种反馈。活动结束后,创意团队还会把空间里引入的展览、身体剧场、音乐表演、艺术导赏等剪成视频,在抖音继续播放。
“城市临响空间”由上海音乐学院数字媒体艺术学院牵头,携手安墨吉AMJ、上海静安置业共同打造。
在静安区文化和旅游局的支持、上海音乐艺术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的统筹下,创意团队成员除了来自上海音乐学院,还邀请到安墨吉AMJ薛鸣华及其团队,对富民路171号的建筑外立面及内部进行空间设计改造。
作为静安区文化发展资金支持打造的“声音景观+建筑阅读”文旅新业态,“城市临响空间”正在尝试探索一种声音景观融合城市规划与风貌建设的新模式。
“‘城市临响空间’的落地与延展,迈出了将艺术高校研究成果向社会转化的重要一步,探索了‘艺术定制’与城市风貌相结合的新型文旅业态。”
上海音乐艺术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安栋是项目出品人,他期待,这个站立在富民路街头,承载上海城市文化记忆,记录市民聆听姿态的概念空间,“能用声音勾勒出具有上海文化特色的城市人文景观,为增强上海的城市活力、提升城市生活的文化内涵做出贡献。”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