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華盛頓6月5日電隨筆:一個“逃兵”引發的爭議
新華社記者穆東
美國釋放5名阿富汗囚犯以換回被俘士兵鮑·伯格達爾一事近日持續發酵,引發廣泛爭議,不但美國國會質疑白宮此舉會助長恐怖分子囂張氣焰,這名28歲的美陸軍中士也被媒體和軍方人士扣上“逃兵”的帽子。
被阿富汗塔利班關押的“阿富汗戰爭最後一名被俘美軍士兵”伯格達爾於5月31日通過人質交換的方式重獲自由。這次人質交換,雖然表明美國總統奧巴馬“不會放棄任何一名戰士”的決心,但這筆以五換一的“買賣”仍引起美國各界強烈反響,認為不但不划算,而且會給人以向恐怖分子“示弱”的印象。
伯格達爾昔日戰友公開指責他是一名“懦弱的逃兵”。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等美國媒體披露,這名“最後的戰俘”在服役期間的一些異常舉動留下諸多疑問,頗有“逃兵”之嫌。
也有報道稱,伯格達爾被俘期間已被“策反”,他返回美國的目的是要充當細作。
五角大樓發言人壟比說:“我們真的不知道他為何離開基地,也不知道他是怎麼離開的。”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登普西表示,軍方不會放過伯格達爾任何“潛在的不端行為”,“一旦查出有問題,軍方不會置之不理”。
美國媒體連日來不斷曝出各種關於伯格達爾的消息。出人意料的是,美軍中熟悉伯格達爾的人對他的正面評價相當有限。伯格達爾的一名戰友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稱,是伯格達爾主動離開基地並投奔塔利班。“他被看成了英雄,得到晉陞,名利雙收。這不公平,伯格達爾必須接受軍事法庭的審判。”
他的戰友說,伯格達爾不但性格孤僻,與戰友缺乏互動,也不時有失當言論,比如“如果軍方部署不力,我就跑到巴基斯坦的深山中去”。
還有一些媒體披露,伯格達爾被俘後不僅喜歡上了阿富汗綠茶,還教授武器製作方法和伏擊技巧。2010年塔利班放出的一段視頻顯示,他已皈依伊斯蘭教。
在臉譜網站上,一個名為“伯格達爾不是英雄”的群組正在發佈一份請願書,要求白宮以擅離職守罪處罰伯格達爾。請願書已獲得數千人簽名。
有分析人士指出,伯格達爾的性格受理想主義影響較大,對美軍在阿富汗的軍事行動有負面情緒。至於他通過何種方式“開小差”,是否真的當了“逃兵”,被俘期間表現如何,可能會成為解不開的謎團。(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