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氣污染是全球“城市病”——專家解讀全球80%以上城市空氣污染超標

新華社

text

【亞太日報訊】(記者張淼)世界衛生組織日前發佈的最新城市空氣品質數據庫顯示,全球80%以上城市空氣中可吸入顆粒物(PM10)和細顆粒物(PM2.5)污染水準超過世衛組織空氣品質建議標準。相關專家指出,空氣污染是全球的“城市病”,改善空氣品質需從提倡公共交通、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發展清潔能源等多方面入手。

世界氣象組織天氣與減災服務司司長湯緒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表示,城市生產力和生產資料高度集中,除產品輸出外,還會產生固態廢棄物、廢水、廢氣,加重空氣污染。城市越大,生產力越集中越發達,城市群密度越大,對區域污染造成的“貢獻”也就越大,因此空氣污染是全球的“城市病”。

湯緒說,城市化不僅在水準方向上擴展,高度也在增加,高樓林立會導致大氣風向改變和風速減小,有利於空氣污染物長時間滯留積累,不利於擴散,對人的生產生活造成影響。

湯緒還表示,全球氣候變暖導致一些大氣環流形態的變化,如根據統計,中國所處的亞洲季風區出現靜穩天氣的頻率升高了,更不利於空氣污染物的擴散。

世衛組織最新城市空氣品質數據庫覆蓋了全球103個國家和地區的3000多個城市,平均每10個城市中就有8個城市的空氣污染超過世衛組織空氣品質建議標準。該標準指出,空氣中的可吸入顆粒物年平均值應低於或等於每立方米20微克,細顆粒物年平均值應低於或等於每立方米10微克。在數據庫中,中國210個大中小城市的可吸入顆粒物和細顆粒物數據表明國內城市空氣污染狀況並不樂觀。

世衛組織公共健康與環境部門專家普魯斯·於斯廷指出,2008年至2013年間中國區域性城市空氣污染呈惡化趨勢。從歷史上看,處於工業化時期的西方發達國家也都經歷過空氣污染的陣痛,但是依靠提倡公共交通、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發展清潔能源等措施,這些國家逐漸扭轉了空氣污染物增多的趨勢。

以曾經的“霧都”倫敦和發生過嚴重“光化學煙霧”污染的洛杉磯為例,經過數十年的治理,2013年倫敦空氣中的可吸入顆粒物和細顆粒物年均值分別已降至每立方米22微克和15微克,2014年洛杉磯空氣的可吸入顆粒物和細顆粒物年均值分別降至每立方米20微克和11微克。

“中國政府在改善空氣品質方面採取了正確的措施,但仍有很長的路要走,”世衛組織公共衛生和環境司協調員卡洛斯·多拉表示。他認為,除了發展公共交通,中國可以多鼓勵自行車、步行等綠色出行方式;中國的發電模式有所改善,但還是以煤炭為主,必鬚髮揮天然氣、太陽能、風能、氫燃料等新能源的作用;家庭供暖和烹飪產生的空氣污染也不能忽視。”

湯緒也認為,改善城市空氣品質就要改變生產生活方式,提高排放標準,改造現有設備,控制排放。另外,在城市建設方面,考慮有利通風的條件非常重要,這涉及城市氣候學和城市群的規劃佈局。